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14日

近日,云南警方公开曝光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梳理这10起典型案例可见,相关人员造谣的共同动机均为博取关注、蹭取流量。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身为网民的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法律法规,文明参与网络活动,切勿因小失大。若是为了博取关注、蹭取流量而触碰法律红线,最终可能被“关住”,落得“悔不当初”的结局。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让谣言的危害更大。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地域局限被进一步打破。人们在网络公域平台的交流可以无视地域限制,信息可以被随意观看、评论及转发。网络造谣同样能轻易突破地域限制,使谣言传播更快、扩散更广、危害更大。诸如“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类谣言,极易引发恐慌,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造谣必将受到法律制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上行为同样受法律约束。在网络上发布谣言,涉嫌构成诽谤罪、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编造及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罪名。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散播网络谣言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将面临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部分罪名可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我们必须以现实社会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践行崇德向善的文明准则,凝聚价值共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我们要在心中筑起一道网络安全意识的“防火墙”,自觉营造网络安全氛围,将维护网络安全内化为行动自觉,学会辨别真伪、提升网络素养,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