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14日

从“生态短板”到“幸福样板”

——盐津县保宁村党组织领航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通讯员 张拯平 官 健 艾 欣

近日,笔者走进地处滇东北高山峡谷间的盐津县兴隆乡保宁村,云雾缭绕间,茶园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叶的清香。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保宁村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保宁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四川盆地的暖湿气流在此向云贵高原爬升,形成了多雾、潮湿的独特气候,为茶叶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曾经的保宁村虽有优质资源,却面临着散户种植成本高、销售渠道窄等难题,产业发展始终受限。为此,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调研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创新推行“村集体经济公司+企业+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统筹,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大大降低了散户的种植成本。同时,村党总支积极对接市场,统一销售茶叶等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为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宁村党总支书记陈衍刚告诉笔者,村党总支多次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回来后认真研究分析,结合保宁村实际,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统一负责采购和销售,显著降低了散户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以前茶叶采下来后要拿到很远的地方去卖,价格也不是很理想。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由合作社统一指导种植技术,茶叶品质提升了,销路也不用愁了,我们只管安心种茶!”村民李锐说。

保宁村党总支深知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保宁村党总支始终坚持生态种植模式,将茶渣和修剪下来的枝叶制成有机肥。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废弃物污染,更显著提升了茶园生态效益。如今,青山绿水间的茶园愈发葱郁,为产出高品质的茶叶筑牢了根基。

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保宁村实现了产业发展升级。绿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产业链条持续拓展,不仅有优质的“石门银针”绿茶,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滇味薯膳”等产品,品牌效益日益凸显,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据统计,全村全年生态农产品产值突破1200万元。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分红,让村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了500—1000元。

“以前收入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村里带着我们发展茶叶、蚕桑等产业,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张灯勇感慨道。

陈衍刚表示,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在于为村民谋幸福、为乡村谋发展。保宁村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让保宁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展望未来,保宁村党总支将继续深化产业发展,拓展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个优秀的党组织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