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余冬云
暴雨如注的深夜里,一面面党旗在洪水中格外鲜红,一个个身影在浊浪中挺立如山。
7月8日晚,镇雄县遭遇大范围暴雨袭击,花朗、大湾、果珠、雨河等乡镇很快陷入洪涝灾害的威胁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镇雄县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奔赴赤水源、雨河、芒部等受灾严重的乡镇,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闻令而动间,3500余名群众被安全转移,受灾区域供水、供电全部恢复,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干部在受灾一线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汛“堤坝”。
“1262”机制
精准预警的生命防线
在木卓镇新桥村的防汛作战图上,4公里长的河道被划分为4个党员责任区,设置13个党员示范岗,建立31个防汛微网格。这张图的背后是一套被称为“1262”预警叫应机制的精密体系。12小时预报预警时,挂村镇领导到村值班;6小时预报预警时,向重点防区预置救援物资及救援力量;2小时预报预警时,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到避险点。这套机制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转化为具体行动指令,转变为迅速反应、有力应对的救灾实践。
在本次汛情应对中,镇雄县气象局发布1期重要天气预报、4期雷电预警信号、6期暴雨预警信号、9期“1262”精细化预报专题服务,为人员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应转早转”,这体现的是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五户联防”
微网格里的大担当
“我负责的是编号76至80的5户群众25人。”新桥村防汛救灾“微网格”网格员陆珍义介绍道,“主要负责组织网格内群众配合村级开展应急演练,险情发生时及时组织撤离。”
新桥村位于大庙河径流区“三山夹两水”的低洼地带,2015年“8·17”洪灾造成该村2人遇难、160栋房屋损毁。如今,该村坚持“就近联保、快速响应”原则,以5户为单元划分31个“微网格”。
每个微网格推荐1名党员或有责任心的群众担任网格员,16名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每人包保1至2个微网格。汛期推行“单户换守”和“联户轮守”的夜间值守制度,实现“户联户”群防群治。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使预警信息能迅速传递,险情出现时能及时响应、有序处置。
全县262个村(社区)党组织通过网格化管理,按照“包村党员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小组长”模式,组建镇村党员先锋队,对低洼地段、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实时监测雨情水情。
先锋本色
洪流中的“红色脊梁”
“大家不要慌,先转移看病群众!”在洪水肆虐的危急时刻,党员的身份亮出来,责任扛起来。
花朗乡仓上村党委书记郑祖军带领村“两委”工作人员驱车前往降雨量最大的竹麻弯村民小组,成功将受威胁区域的7户20人全部安全转移。在撤离过程中,郑祖军自己却被困于一处悬崖,只能抓住树枝在大雨中坚守等待救援。救援人员经过9个小时的努力,才将他成功救出并送往医院。
全县4585名党员组成的217支党员先锋队、突击队,在积水路段疏导交通、帮助受困群众转移;在河堤薄弱环节装填沙袋、铺设防水布,筑牢防汛“堤坝”;在安置点为转移群众提供食品、饮用水等物资,安抚群众情绪。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十年磨一剑
平时之功用在急时
“现在不管雨下多大,只要没人喊、没听到敲锣声就只管安心地睡觉。”在河边居住了30余年的新桥村村民毛仔聪说,“听到锣声就跟着网格员按照平时的演练去应急避险点就行。”
这份安心来自每年都开展的应急演练。新桥村每年5月组织重点区域群众开展应急演练,引导群众牢记“一个信号、两个不要、三个认准”——统一以锣声为撤离信号;不要不听招呼到处跑、不要只管钱财不顾命;认准带队人员、认准撤离路线、认准避险地点。
该村还制作了防汛救灾“作战图”和转移避险“明白卡”,将群众居住分布、网格划分等关键要素清晰呈现,发放到每一户。
“积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高应急抢险处置能力。”这种立足长远、重在平时的防灾理念,正是镇雄县防汛工作的核心要义。
新桥村村民可以安心入眠了,因为知道“有组织依靠”;受灾群众在安置点感受到“家”的温暖,因为有党员志愿者24小时值守;全县999户3501名转移群众的生命安全,因为一套运行有效的机制和一支冲锋在前的队伍而得到保障。
这种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实践,这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探索,正是新时代社会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把“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便能在任何自然灾害面前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