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魏 国 孙 炜 钟 伟 马荣旭 文/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昭阳区幸福馨居社区党总支书记兰家仙准时出现在社区“幸福生态共享菜园”里,她熟练地俯身查看蔬菜长势,与几位早起的老人聊着家常。3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暗藏水塘的洼地,孩子们经常在此冒险戏水,安全隐患突出。如今,这里已成为联结搬迁群众情感的纽带和社区互助的象征。这片菜园的变迁,正是兰家仙用真情和汗水为幸福馨居3000余名搬迁群众编织“幸福网”的一个生动缩影。
共享菜园解食忧
幸福馨居社区是昭阳区第一批易地搬迁安置点,汇聚了来自苏家院、炎山、田坝、洒渔、靖安等13个乡(镇)的搬迁群众共711户3031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50余人。如何让这些离开故土的群众,特别是高龄、独居老人真正“稳得住”,过上有温度、有尊严的生活,是兰家仙心头最重要的牵挂。
“解决群众,特别是独居老人煮饭难的问题,一直是我很想做的事情。”这个朴素的愿望,让兰家仙把目光投向了社区北角那片荒废的洼地。改造这片荒地不仅能消除安全隐患,还能为社区创造价值。说干就干!2021年,兰家仙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老党员、热心居民等,扛起锄头、铁锹,开始了艰苦的垦荒。3个半月,无论晴雨,天天都能看到兰家仙和居民们忙碌的身影。70岁的赵大爷是参与者之一,他感慨道:“兰书记说这片地能养活人,能帮上大家伙儿,我信她!跟着干,心里踏实!”
汗水浇灌出希望。昔日的洼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共享菜园”,这片12.8亩的菜园上,30余种瓜果蔬菜长势喜人。菜园直接对接社区另一项暖心工程——“幸福食堂”。每天清晨,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被送往食堂后厨,成为老人们碗中的健康美味。吃不完的蔬菜,一部分送给小区里的困难家庭、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一部分则由兰家仙组织人员送往附近的养老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要回报社会。”兰家仙这样解释蔬菜的分配原则。
“幸福食堂”开办3年,烟火气从未间断。兰家仙深知众口难调,便收集老人们的意见,不断调整菜品口味,让菜品更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更贴心的是,社区为30余名78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了免费就餐服务。提起社区干部,赵应芬老人的话语里满是感激:“他们很关心我,怕我饿着,隔几天就来看望一回。要是早上没去食堂吃饭,他们就会打电话问我在哪里。有几天我身体不舒服去不了,社区干部就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家里来,大家都很关心我。”
爱心矩阵护老幼
“一老一小”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兰家仙的目光,不仅聚焦在老人的餐桌上,还落在孩子们的身上。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功课无人辅导的问题,兰家仙推动开设了“四点半课堂”,组织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和陪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需求的增长,“四点半课堂”逐步升级为功能更完善的“儿童之家”。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完成作业,还能参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留守儿童刘林燕兴奋地分享她的体验:“我们在这里很幸福!兰姨妈对我们特别好。她经常带我们去菜园里种菜、拔菜、收菜,体验劳动的快乐。她还请来了老师教我们画画、写字,辅导我们写作业。”令人欣喜的是,在兰家仙的引导下,许多孩子从“四点半课堂”的受益者成长为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小志愿者”。
社区还建立了“村史馆”,陈列着搬迁群众带来的老物件和家乡照片。兰家仙希望以此留住乡愁,让搬迁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铭记来路,珍惜当下的新生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她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开办了社区“爱心超市”,并采用积分制进行管理。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维护环境卫生、遵守社区公约等获得积分,可用积分免费兑换超市里的米、面、油、学习用品等物资。“我们爱心超市的管理模式是接收时有清单、发放时有明细,每月兑换一次,确保大家需要的东西都能兑换到。”兰家仙介绍道,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社区有些‘懒汉’,现在为了积分也会主动参加活动。还能给孩子换新书包,多好!”居民老陈高兴地说。积分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居民的精神面貌,促进了社区文明风尚的形成。
就业车间筑根基
安居是基础,乐业才是根本。兰家仙深知,要让搬迁群众真正扎根下来,关键是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
2021年起,兰家仙多方奔走,积极对接企业资源。她反复沟通协调,终于成功引进了蕨薹加工厂和核桃加工车间。“我跟他们承诺,只要他们肯工作,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就交给我,我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兰家仙的承诺掷地有声。这两个车间的落地,为社区提供了100余个就业岗位,让许多搬迁群众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的梦想。
居民刘发美就是受益者之一。搬来幸福馨居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是从炎山大坪子搬来的,兰家仙书记对我们特别好。核桃车间是她费心费力办成的。现在孙子读书也方便多了。”刘发美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只要勤快,天天都有活干。我早上起早点,先把公益性岗位负责的社区公共卫生打扫干净,再进车间敲核桃。这样下来,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让刘发美一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兰家仙的带领下,社区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社区成立了昭通市昭阳区邦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公司年收入70余万元;组建了合作社,年收入超过3万元。这些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
贴心管家化心结
社区是个大家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兰家仙不仅是社区的“领头雁”,还是居民信赖的“贴心人”和“和事佬”。
她在社区推行“三必访”制度,即困难家庭必访、独居老人必访、矛盾纠纷必访,每年走访居民超1000户。她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家各户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她运用街道、驻村工作队、社区三重联动机制,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网格员职责,建立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快速响应机制。她注重在调解中普法,及时纠正群众的错误观念。在她的努力下,幸福馨居社区连续3年实现命案“零发生”、信访“零记录”,真正成为一个平安和谐的港湾。
2019年春节期间,兰家仙在走访时发现居民李大爷家的情况令人揪心。智力障碍的老伴、腿伤未愈的儿子、4个年幼的孙子,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兰家仙立即行动,鼓励其儿子康复后外出务工,并郑重承诺:“你放心去,孩子交给我!”她为李大爷家申请了公益性岗位、低保,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2021年4月,3个孩子放学后突然失踪!兰家仙心急如焚,立即组织人员连夜搜寻。3天后,终于找到了蜷缩在玉米地旁的孩子们。原来,他们想徒步回老家,途中在高速公路下的桥洞露宿,饿得只能生吃蚕豆。孩子们扑进兰家仙的怀里放声大哭,她也心疼得泪流满面。事后,兰家仙不仅引导孩子们认识独自外出的危险,还着力调解家庭矛盾,督促家长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
扎根基层25年,兰家仙先后获得云南省红十字会“铜蒲公英徽章”、昭阳区“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她用朴实的行动、无私的奉献,在幸福馨居这片新家园上,织就了一张牢不可破、充满温情的“幸福网”,稳稳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安居梦、致富梦。“我会带领社区‘两委’和楼栋长,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让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兰家仙的承诺,已化作社区“幸福网”上纵横交错的线条。
兰家仙在“幸福食堂”与老人亲切交谈。
兰家仙和社区居民一起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