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婕
暴雨肆虐,洪水滔天。7月8日至9日,镇雄、威信两县遭遇特大暴雨,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然而,比暴雨更令人铭记的,是那道由1.3万名党员干部用责任与担当筑起的“红色堤坝”。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对决,气象部门提前192小时拉响警报,“1262”预警叫应机制随即启动,7047名群众安全转移。数字是冰冷的,但其背后的温度炽热可感:从“递进式”气象服务到“敲门”行动的人性化转移,从徒步挺进灾区到网格化排查,每一项举措都体现着科学施策的智慧光芒。
在齐腰深的洪水中,那些橙色、绿色、红色、深蓝色、白色的身影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消防队员在洪流中往返奔波,武警官兵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疏通道路,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劝说群众转移。威信县6000余名党员干部日夜坚守,3652名群众得以安全转移;镇雄县党员先锋队徒步摸排,基层干部挨家挨户劝离群众……他们用沾满泥浆的裤腿诠释了“党员先锋队”的深层含义,用磨破的鞋底丈量出“人民至上”的真实刻度,这些平凡英雄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红色堤坝”。
这场防汛硬仗,不仅彰显了党委和政府的担当,更凸显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从提前预警到紧急转移,从抢险救援到安置保障,环环相扣的应急体系,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一位被转移群众所言:“看到党员干部冲在前头,我们心里就踏实。”没有什么比风雨中的坚实依靠更能诠释制度的优势,没有什么比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更能彰显初心的力量。这份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初心,正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