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12日

仲夏合欢

马伯凤

当仲夏的晨光轻抚昭通大地,习惯早起的我没有辜负晨光,六点过就穿戴整齐准备上班。

平日周而复始的上班节奏,因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而改变,想着偷个懒便放弃开车,搭了同事的顺风车。快到单位时,几把细碎的粉红的小扇子般的花瓣突然映入眼帘,那宛若绚丽云霞的美惊艳了我。前几天才在手机上看到的“美丽”竟然出现在走了20多年的老路上。杨马公路上,一户农家门前的合欢树悄然绽放出它独有的温柔,那片金黄与粉白交织的景致,胜似一幅细腻的水彩画,将清晨温柔地包裹在一片美好与宁静之中。

原以为花瓣都是片状的,今日这由白到粉渐变的丝绒花瓣着实令人倾心。于是第二天我早早地出门,把车停好,趁路上行人不多时近距离地细赏起合欢花来。

“青云顶上飞红霞,清风徐来丽姿佳。”合欢花在枝头绽放点点粉云,毛茸茸的花朵舒展如扇,由深至浅的嫣红从花尖向下流淌,似胭脂晕染,又似火苗在绿叶间跳动。千丝万缕随风轻颤,远看的每一朵实则是几朵聚在一起组成的一小簇,它们各自独立又紧紧相依。细丝交织成美丽的绒球,由小聚大,不容忽视;托着绒球的“绿片”实则是细枝上成对排列的小叶,其形纤细如羽,却暗藏灵性。晨光初现时,小叶如惺忪睡眼舒展,向天穹敞开胸怀,轻托着合欢花。粉红色的合欢花立于翠绿的叶片上,高傲地散发出清新、甜美的芬芳,又带着淡淡的苦涩,可疏肝理气,悄悄驱散焦虑的情绪。同行博学的同事告诉我,合欢花外敷可缓解眼部疲劳,内服可调理气血,还有人用它制作香料、花茶等。

到办公室后迫不及待地用电脑查证后发现,作为澳大利亚国花的合欢花(又名绒花树、马缨花、无忧花),以其树冠开展如伞、羽状复叶昼开夜合的独特姿态,成为仲夏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主要生长在亚洲和非洲,耐寒性差,难怪生活在昭通几十年的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实则,合欢花并不是外来物种,在它美丽的外表下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神农本草经》早有记载:“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此花有安神解郁之效,可以给人带来欢乐与安宁。民谚赞其:“见之烦恼无,闻之沁心脾。”远古传说中,舜帝南巡驾崩,娥皇、女英二妃泪尽湘江,精灵不灭,终与舜帝之魂相融,化为合欢树,从此枝叶相偎,昼舒夜合,将忠贞镌刻进年轮。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木本第一》中写道:“此树朝开暮合,每至昏黄,枝叶互相交结。”这或许是“合欢”名字的由来吧!纳兰性德《生查子·惆怅彩云飞》中“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一句,借合欢花抒发了对逝去爱人的深深思念。民间还有习俗:遇夫妻争执,长辈悄悄在枕头下放置几朵干合欢花,或夫妻一方奉上一盏清透的合欢花茶,花盏轻举间,多少嫌隙都可以在暗香中冰消雪融,真正合心同欢,赋予它言归于好、阖家欢乐的寓意。

其实我知道“合欢”这个名字源于史铁生的《合欢树》。《合欢树》一文虽未描写合欢花的美丽,仅提到其叶像含羞草,但史铁生笔下的合欢树,在文字构筑的时光通道里,早已化作病痛中挣扎的青年与佝偻着背浇水的母亲。随着成长,这株植物挣脱了具象的躯壳,化作穿越生死的精神图腾,成为永恒的生命坐标,展现出不同凡响的美。

想着细观时的沉醉,再加上它的文化意蕴,我顿时有了魂牵梦萦之感,逢人便夸赞合欢花的美。听同事说省耕国学文化公园里也有,便在周末起了个大早,打算去寻找更多的合欢花。

停好车,准备寻找合欢花时,路边的一小排树吸引了我的目光。厚实如皮革的叶片在阳光下恣意生长,繁茂的绿叶层层叠叠,如涌动的绿色波浪。几朵娇艳的紫红色花蕾从叶片中探出,饱满的花瓣紧紧相拥,似在积蓄绽放的力量,诉说着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在省耕国学文化公园的沙滩边转悠了一小圈,玉兰花的美令人赏心悦目,虽未寻到合欢树,却没有失落感。

猛然发现,昭通的花草树木早已打破地域界限,不出远门即可尽赏美景,难怪来昭通避暑的人络绎不绝。菜市场、古城小巷里,操着异地口音的人越来越多;省耕国学文化公园里,载歌载舞的人与日俱增。这一切的变化正是发展中的昭通城夏日“合心即欢”的新风景。

暮色浸染昭通城,我又去杨马公路看了看那棵合欢树。它的主干并不粗壮,“个头”却有两米多高,枝叶徐徐合拢,将日光最后的暖意尽数拥入怀中。满树粉花渐隐于暮色,暗香依旧浮动,随风飘向远方。花香醉人,晚风撩心,恰应了“开则成绣,谢则成尘,风过无声,雨打无痕”的闲情。它以沉静之姿绽放在仲夏,守着绿荫下的一方幽静,艳而不妖,静而不寂,多了几分江南雅居的娴静之感,更显合欢树特有的温婉气质。

明年仲夏,当红云再度缀满枝头,暗香浮动古城巷陌,我们以花为约,共赴秋城避暑,共守岁月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