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吃菌季”!炒干巴菌、炖青头菌、凉拌松茸……想想就忍不住流口水。但野生菌虽美味,还是要牢记科学食用方法!
民间“经验”不可靠,切勿随意采摘
民间常有一些识别毒菌和食用菌的“经验”,比如颜色鲜艳者有毒,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这些方法只能区分部分毒菌。提醒广大市民在野外游玩时,切勿随意采食野生菌。
市场购买要谨慎,这些菌子易混淆
购买野生菌应当到正规市场,切不可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菌,同时注意避开以下野生菌:
鹅膏菌。据统计,在野生菌中毒死亡事件中,90%以上由鹅膏菌引起。因此,购买野生菌时,一定要避开“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菌子。
亚稀褶红菇(火炭菌)。在云南,被称为“火炭菌”的野生菌至少有5种,其中有的可以吃,有的是绝对不能吃的,外观不易区分,容易误食丧命。有毒的火炭菌切开后呈暗红色,不会变成褐色或黑色;可食用的切开后会变成褐色或黑色。
烹调食用请注意,切忌“杂、生及饮酒”
1.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只吃一种。
2.不同种类的野生菌不要一起烹调,混在一起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素。
3.加工时一定要熟透。烹调时,最好把菌子放在沸水中煮3分钟至5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漂洗,再炒食,以降低中毒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放凉的菌子再次食用时,必须彻底加热,不要使用微波炉,防止加热不彻底。
4.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素。
出现症状别迟疑,立即催吐并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菌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菌中毒的类型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毒菌后,最短10分钟、最长6—12小时后便会发病。
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催吐措施: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物刺激其喉部(舌根),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同时让中毒者饮用少量糖盐水,防止脱水;对已经昏迷的中毒者,不要强行灌水,防止窒息。
此外,注意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时参考。
生产经营记住“三不”,远离风险不冒险
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菌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野生菌,确保加工、经营的野生菌中没有混入有毒菌。否则,需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有关单位需主动宣传,防患于未然
在野生菌采食期,监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切勿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菌。同时,综合各地误食毒菌的中毒特点及气温、湿度、降雨等因素,于野生菌成熟前期发布预警、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并设置毒菌照片警示牌。
食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