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08日

温馨港湾里的心灵对话

◆ 记者 唐龙泉飞 文/图

“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如果开心就画一个笑脸,如果不愉快就画一个伤心的表情……”在镇雄县场坝镇第二小学的“爱心妈妈”服务站里,14个孩子围坐在两张长桌前。段忠连老师轻声细语地引导着,孩子们低头在纸上涂画,笔尖沙沙作响。窗外阳光明媚,室内正进行着一场温暖的心灵对话。

2022年,镇雄县启动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场坝镇9所村级教学点并入场坝二小。近2000名学生涌入这所乡村寄宿制学校,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孩子们周一至周五住校,周末回家也只能见到爷爷奶奶。他们的心事被锁在抽屉里,找不到钥匙打开。”段忠连老师的话道出了这场教育变革背后更深层的挑战。

于是,一间2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疏导室——“爱心妈妈”服务站应运而生。6名教师自愿组成团队,每天两人轮值,用游戏、手工和倾听架起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墙上贴着彩纸爱心,书架上摆满绘本和黏土,黑板前挂着一串红气球,这里成了校园里最温暖的角落。

“同学们,接下来玩扎气球游戏!”王娜老师话音未落,原本拘谨的孩子们突然活跃起来。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率先举手,用力戳破黑板上的红气球。“砰”的一声脆响后,她转身露出虎牙:“老师,里面有纸条!”展开写着“你很棒”的纸条时,女孩灿烂的笑容让段忠连眼眶发热,“我看到了,她扎破气球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一下。”

这样的场景来之不易。最初,被班主任推荐来的孩子总是缩在角落,有的绞着衣角一言不发,有的甚至抗拒进入疏导室。“他们是被动过来的,以为自己做错了事。”王娜翻出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观察笔记:低年级孩子更需要生活照顾,而高年级学生则把心事裹成茧。

为了捅破这层“茧”,老师们化身“游戏设计师”:通过折纸培养耐心,借助绘画疏导情绪,举办集体生日会营造归属感。最特别的当数“亲情电话角”——当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时,老师们总会默默地递上纸巾,轻轻拍打他们抽动的肩膀。

活动结束,段忠连和王娜相视一笑,瘫坐在椅子上。这两位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一位教语文、一位教数学,直到上学期还对心理学一窍不通。

“我们不是专业的,但必须做到专业。”在山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仍是稀缺资源。场坝二小的6位老师自发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线上参加公益培训,周末到县城听心理讲座,他们总结出“观察三步法”——看眼神是否躲闪、查作业是否潦草、听发言是否积极。“现在我能分辨孩子是单纯想家,还是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王娜游刃有余地向记者介绍道如何捕捉孩子们细微的情绪信号。

“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成为‘爱心妈妈’。”段忠连和王娜有了新期待。

走出教室时,阳光依旧明媚,校园里依旧书声琅琅。回望那间亮着暖光的屋子,仿佛看见一簇火苗在山中倔强地燃烧。那里有气球爆裂时的欢笑,有被泪水浸湿的折纸,还有无数等待破茧成蝶的孩子。这场心灵的守护,正为大山里的留守儿童种下希望。

在“爱心妈妈”心理辅导室的见闻让记者明白:爱的教育不需要昂贵的道具,有时只需要一个可以安心哭泣的角落,一群愿意俯身倾听的老师。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托举,正如每颗星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光芒。

暮色渐浓,疏导室墙上的“心愿树”被灯光镀上金边。叶片状的便签随风轻晃:“希望奶奶的病好起来”“想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长大后要成为和杨老师一样的人”……这些稚嫩的笔迹,见证着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破土、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