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08日

从“五型红会”看乌蒙温度

——昭通市红十字会党建引领人道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纪实

乌蒙山间,红十字精神的光芒温暖着每一寸土地。自2023年以来,昭通市红十字会党组认真落实《昭通市推动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锚定“一年有突破、三年强品牌、五年促跨越”工作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推进政治、为民、清廉、效能、创新“五型红会”建设,在应急救援、人道救助、应急救护以及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三救三献”工作中不断深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人道事业答卷。

筑牢忠诚之基,锻造“政治红会”

对党忠诚,是昭通市红十字会党组始终坚守的政治底色。围绕对党忠诚、博爱奉献、“六廉”建设、提升短板弱项、深化改革5个关键方面,昭通市红十字会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的85个乡镇(街道)及5个企业,建立了 90 个红十字会基层组织与红十字特色志愿服务队,吸纳个人会员5400人,注册志愿者1600人,构建起覆盖广泛的人道服务网络。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同时,积极联合基层红十字会党支部等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借助“5·8”红十字博爱周,组织昭通农特企业开展义卖活动,拉动内需,促进农特产品品牌化发展,形成“党建带红建、红建促党建”的良性循环,让红十字组织成为党联系群众的坚实桥梁。

厚植为民情怀,打造“为民红会”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昭通市红十字会立足“三救三献”职能,重点关注“孤、困、弱、残、老”等特殊群体,通过精准摸排、分类建档、定期回访的工作模式,深入了解每户困难家庭的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帮扶档案。

在此基础上,昭通市红十字会积极实施滇苗助学、博爱家庭箱、“昭通志愿”、假肢矫正等项目。其中,滇苗助学项目助力贫困学子渡过难关;博爱家庭箱项目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的生活压力;“昭通志愿”项目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假肢矫正项目为2100名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通过系列帮扶举措,昭通市红十字会切实将温暖精准送到特殊群体手中。

坚守清廉底线,建设“清廉红会”

廉洁是红十字事业的生命线,为此,昭通市红十字会细化“学教促廉、文化养廉、警示醒廉、家风助廉、事业创廉、制度固廉”六项举措,将廉洁建设贯穿工作全过程。

推进“透明度指数”评价工作实现县级全覆盖,建立健全捐赠款物管理制度,通过多渠道及时公开善款物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透明的管理机制,昭通市红十字会连续两年在全省16州(市)红十字会透明度指数评价中位列榜首,有力维护了昭通红十字事业的公信力。

聚焦实干增效,塑造“效能红会”

昭通市红十字会围绕救护培训、人道救助等重点工作,积极争取建设资金2100余万元,成功实施37个“博爱家园”项目,形成了具有昭通特色的“博爱家园”模式,吸引了省内外红十字会组织纷纷前来交流学习。

在救护培训领域,昭通市红十字会组织专业师资队伍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培养持证救护员2.78万名,开展公益普及培训54.22万人,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构筑起坚实防线。

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红会”

创新是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昭通市红十字会健全完善“三献”激励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三献”工作。截至目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人数达1.15万人,让更多生命获得了延续的希望。

昭通市红十字会积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与昭交集团达成合作共识,动员昭交集团所属 11 个县(市、区)现有运营班线的客运车、网约车,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提供免费乘车服务。这一创新举措既表达了对爱心人士的崇高敬意,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引导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三献”工作中来,成功培育出“创新红会”。

昭通市红十字会以“五型红会”建设为抓手,在“三救三献”领域不断发力。持续推进“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大力开展捐资助学、大病救助、健康促进、博爱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款物9316万元,大病救助4800人次。凭借出色的工作成效,昭通市红十字会先后荣获“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其会员单位2次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表彰为“红十字模范单位”。

新时代新征程,昭通市红十字会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在“三救三献”事业中砥砺前行,让红十字的光芒照亮乌蒙山区的每一个角落,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记者 马礼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