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成元 杨 梅 李洪兰
夏日的盐津,处处生机盎然。在庙坝镇石笋村,一条长4850米的产业路如银链般穿行于山野之间,既串联起散落的村寨,又承载着村民的期盼。这条原本规划仅长3850米的硬化路,在群众投工投劳的热潮中延展,成为干群同心推进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石笋村水落村民小组至许家沟路段,曾因山高坡陡、土路颠簸,让村民吃尽了苦头。2025年,庙坝镇总投资116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落地。该项目采用“村民理事会+自主建设”模式,组织村民240人次参与施工,发放劳务报酬3.48万元,助力脱贫户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
84户378名村民见证了崎岖“毛路”变坦途。硬化路面宽3.5米、厚0.18米,每隔200米便设置一处错车道,安全系数显著提升。出行成本从人均20元降至8元,运输货车可直达田间,山货出山畅通无阻。这多修的“一公里”,为铺就民生“幸福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通则百业兴。石笋村的蔬菜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曾因交通不畅受困。新路贯通后,300亩蔬菜基地、1000亩林地实现“路路通”,运输成本降低15%,新鲜蔬菜上市时间缩短2小时,预计年人均增收超千元。道路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动能,吸引了加工企业入驻,闲置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道路延伸的轨迹,也是干群同心的印记。庙坝镇成立领导小组全程把关,村“两委”提出的方案获村民全票通过。群众主动让出土地、投工投劳,并组建质量监督小组。以工代赈项目助力28户脱贫户掌握了筑路技能,成为“乡土工匠”。“娃儿上学、村民外出都方便了!”村民罗成贵开心地说道。
石笋村的实践并非个例。在滩头乡,一条长6.746公里、宽4.5米的硬化路串联起大坪上、营盘上等村落。农用车畅行无阻,运输成本直降50%。“货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村民葛大爷笑容满面地说。这条路盘活了600余亩闲置土地,为竹产业、禽类养殖业及乡村旅游、电商物流开辟了新通道。
截至目前,盐津县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已开工268.75公里,完成137.3公里,惠及32个村民小组;累计支付劳务报酬252万元,带动639名群众增收,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59人,人均增收达3943元。项目同步开展“理论+实操”培训,使300余名普通劳动力成长为技术骨干,为乡村建设储备了本土人才,实现了“干一个项目、带一支队伍、育一批人才”的目标。
一条条延伸的道路,丈量着民生的长度;一颗颗紧密相连的心,凝聚着振兴的力量。盐津县打通民心路“最后一公里”,正是“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坎坷化作坦途,这片土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以工代赈筑就的蜿蜒硬化路,正引领盐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