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07日

大关44万亩黄柏林变身村民“提款机”

◆通讯员 杨全伟 武琛蕊 文/图

盛夏时节,在大关县筇竹林与黄柏林交织的林海中,村民们正娴熟地剥离黄柏树皮,从这座亲手打造的“绿色银行”中收获财富——这片44万亩青山,正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的双赢实践,成为支撑千家万户的“活期存款”。

立足资源禀赋,大关将筇竹确立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并创新推广“筇竹+黄柏”等木本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这一模式不仅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还将连绵群山转化为惠及万千农户的“绿色银行”,推动了生态增绿与群众增收的协同发展。

在木杆镇细沙村,村民吴乾刚的100多亩林地是“竹药共生”的典范。筇竹、黄柏、方竹套种,让这片山林四季生“金”。“今年黄柏能收六七百棵,按市场价能卖七八万元。加上筇竹和方竹的十来万元,一年收入十七八万元稳稳当当!”吴乾刚的言语中透露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大关县依托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团队筇竹科研成果,大力推广生态复合种植模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县黄柏种植规模已达44万亩(其中竹药套种39万亩),投产面积3.5万亩。预计今年采收1.6万亩,可产干皮2000吨,综合总产值将达1.8亿元。

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富了种植户,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下游的活力。大关县顾氏向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手脚麻利地对黄柏皮进行初加工——去粗皮、切段、烘烤、装袋,一派繁忙景象。“我们夏季集中收购黄柏,每天能收鲜货五六吨,能带动30多人就业。”合作社负责人顾大卫信心满满,“今年计划加工优质双面黄丝50吨,已接到了药厂30吨的订单。样品检验合格后,我们更有底气打响‘大关黄柏’品牌!”合作社不仅解决了种植户的销路问题,还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木杆镇向阳村的刘恒梅,就是在家门口找到“钱途”的典型。曾远赴浙江务工的她,去年为照顾儿媳选择返乡,并进入合作社车间工作。“去年干一季挣了两万多,今年接着干!勤快的话,一天能赚一两百块。”更让她欣慰的是,丈夫和儿子也相继在附近的竹笋厂、木材厂找到了工作,“现在家乡厂子多,只要肯干,不用再出远门,一家人团圆还能挣钱!”刘恒梅的笑容里满溢着产业兴旺带给普通家庭的幸福变迁。车间的繁忙景象也吸引着外地药商前来考察,他们现场洽谈采购合作,助力大关黄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吴乾刚的山林“聚宝盆”,到顾大卫的车间“加工链”,再到刘恒梅一家的“团圆岗”,大关县以“竹药混交”为核心的生态产业模式,成功贯通了“资源培育—就地加工—市场对接”的全链条。这44万亩生机盎然的“绿色银行”,不仅守护着大关的绿水青山,更让村民的金山银山之梦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