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一行先后走进鲁甸县砚池街道雨露、景新等3个社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分区清晰的功能区域:摆放着图书、益智玩具和滑梯的儿童之家,设有棋牌室和音乐舞蹈室的老年之家,飘来阵阵香味的老年幸福食堂……砚池街道“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实现了“幼有所育、幼有所乐”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有机统一。
民生为本:破解“双留守”难题
面对辖区797名留守老人、782名留守儿童、93名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砚池街道围绕“设置标准化、活动专业化、服务常态化、管理规范化”四位一体目标,创新推出“3+6”服务体系:在福泽、雨露、景新3个社区嵌入式建设“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并在6个村(社区)设立服务站点,构建“15分钟关爱服务圈”。通过整合“医、食、护、育、乐”五大功能模块,建成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幸福食堂、棋牌娱乐室、乐器舞蹈室、儿童之家、心语小屋、阅读书吧、科普宣传角、职业体验区、安全自护课堂、青少年宫、户外实践基地等12类功能场所。
“下楼就可以吃饭,只需2元!不用自己买菜、洗碗,太省事了。”62岁的社区居民孙点乾笑呵呵地说。砚池街道通过“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组织添一点”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联合爱德基金会、鲁甸顺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组织,为60岁至89岁老人提供每餐仅需自付2元的助餐服务,90岁以上老人则免费就餐。同时,砚池街道还组织社区干部、楼栋长、公益性岗位人员、志愿者等,为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供送餐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周末、寒暑假,孩子没人照管怎么办?砚池街道积极探索“街道+学校+社区+社会”多元融合托育托管模式,全方位满足搬迁群众对普惠托育托管服务的需求。以卯家湾小学为中心点,免费开展暑假集中托育托管服务,为外出务工家长解决长假期间孩子“无人看管”的难题;以社区儿童之家为阵地开设“幸福课堂”,由社区主导、社会参与,通过招募志愿者与招聘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托育托管服务。此外,还开设美术、国学、音乐、手工、劳动等兴趣课程,并不定期组织游戏、户外研学实践,让留守儿童学业有提升、安全有保障、生活有陪伴。
“孩子有人照看,社区提供的托管服务让我能安心上班。在这里生活,样样都好。”已经搬来景新社区5年的袁义燕,言语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多元共治:打造服务“金钥匙”
每周二、五的“幸福敲门日”,由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上门为高龄老人提供理发、代购等服务,并借助“砚池新城”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独居老人的健康状态,让他们享受到与社区养老同等质量的服务。在满足独居老人基础需求的同时,服务人员尤其重视对老人的精神关怀。“上门服务不只是送餐、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陪老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心思。”社工黄梅说。
砚池街道坚持党建带群建,秉持“党群共建、资源整合、队伍联建、活动联办、工作联动”理念,推行“社区主体+群团助力+社会参与+公益服务”模式,联合社工机构及医院、学校、爱心企业等单位,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服务队,成员涵盖党员干部、专职社工、大学生、医护人员、老教师、退休医生等,积极参与“一老一小”服务阵地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
据砚池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兰学丽介绍,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专职社工”三级管理责任体系。以砚池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责任主体,由街道民政所牵头,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协助,统筹管理各村(社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的运营,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服务情况监督、人员调配管理等工作。社区党总支负责“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常态化开展活动策划、设施维护、应急处置、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
砚池街道办探索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为儿童之家、老年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幸福食堂等活动场所制定管理细则,并配套建立信息登记、积分管理、值班值守等制度,确保“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场所管理规范、高效运营。
长效机制:让关爱服务可持续
砚池街道按照“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活动”的目标,每周三由“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专职社工提交活动方案,经街道民政所审核指导及研判风险后,由社区发布活动预告。在雨露、景新社区各抽调2名民政协理员,在福泽社区抽调1名民政协理员,专职负责活动的开展;其他村(社区)由儿童主任和民政协理员协同开展,确保活动有人管、常态化开展。
砚池街道充分利用各社区老年幸福食堂、棋牌娱乐室、乐器舞蹈室、儿童之家、心语小屋、阅读书吧、科普宣传角、职业体验区、安全自护课堂、青少年宫、户外实践基地等场所开展活动。儿童活动聚焦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自我管理、习惯养成、红色教育、校园霸凌防范、预防性侵、人际交往等主题;老人活动则聚焦“九助”(即助餐、助医、助乐、助学、助购、助行、助洁、助浴、助销)服务以及文娱活动、运动健身、手工制作、兴趣培养、节日节庆、集体生日、常识宣讲等主题。
“我们整合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砚池街道卫生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体检、义诊、康复指导、健康宣教等公益服务,守护居民健康。”砚池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黄琼介绍道。此外,砚池街道办还在人口集中的雨露、景新社区设立心理辅导室,依托北京爱幼基金会心理专家的指导,积极争取社科联等人才项目的支持,并与省、市、县心理健康专家建立联系,定期面向社区干部、学校教师及家长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辅导技能分类培训。针对青少年出现的特殊心理问题,提供“一对一”帮扶,全面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
“我要攒积分换玩具!”小睿兴奋地说。在社区,孩子们通过争当智慧小博士、收纳小能手、卫生小天使、阅读小宝贝、管理小天才获得积分,凭积分就能到服务中心兑换心仪的物品。而用于积分兑换的物资、手工耗材等,则通过“社工项目争取+社会捐助储备+集体经济补充+街道筹措兜底”的多元渠道保障供给。
砚池街道的实践证明,通过系统谋划、资源整合和创新服务,构建有温度、可持续的民生服务体系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记者 周 燕/文 通讯员 郭家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