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通乡村振兴一线,总能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身背挎包,手持设备,活跃在田间地头,奔走在乡间阡陌,穿梭于集市社区,为农户、企业提供“零距离”金融服务——他们就是扎根基层的金融特派员。
自金融特派员“进农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昭通市聚焦乡村振兴、园区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创新推出苹果、竹子、天麻等特色信贷产品,搭建信贷资金投向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融合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2024年10月以来,金融特派员累计走访农户和企业63085户,摸排融资需求27.99亿元,落地贷款17.24亿元,帮助涉农企业防风化债440万元,开展财税金融政策宣讲和咨询服务1877次。
整合立局
多维联动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
昭通市坚持“政府引导、特派员主责、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探索形成“1133”金融服务工作机制,通过一个方案牵头抓总、两次会议跟进调度、三张清单明确任务、四个活动拓展服务,抓实“选、管、用”全链条管理,激励人才进村、金融入户、服务“三农”。
全市共选派103名金融骨干人才担任金融特派员,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模式,定点服务辖区内150个乡镇(街道)及6个产业园区(开发区)。同时,精选11名统筹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金融特派员担任县(市、区)金融特派团团长,围绕5项主要任务和12项具体要求,牵头抓总辖区金融服务工作。此外,通过财税政策宣传和金融知识普及,带培64名乡村CEO,有效提升乡村带头人的金融素养。
全市各驻点单位为金融特派员设立专用办公室,妥善解决其住宿、就餐问题,并邀请他们参加乡镇办公会议,确保金融特派员全面融入驻点单位,与驻点乡镇同频共振、同心协力,共同开创经济发展新格局。
提质开局
科技赋能重塑普惠金融新场景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昭通市以科技为引擎,深度融入金融创新举措,构建起多层次、数字化、线上线下双向赋能的普惠金融新模式。
永善县金融特派员利用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摸排企业融资需求,编制政策匹配清单,实现信贷资金精准投放,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融资门槛高等难题。
镇雄县金融特派员牢牢把握“兴昭富民卡”推广契机,创新实施“乡镇营业网点+金融特派员+兴昭富民卡”联动模式,整合政府专员与金融特派员力量,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画像”,通过“兴昭富民卡”将现代金融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目前,全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新增注册企业3842户,发放“兴昭富民卡”2.67万张,授信10.33亿元,用信7.98亿元。
创新破局
品牌领航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园
产业兴则经济兴。昭通市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统筹抓好经营主体培育与特色品牌打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通过政银协作做好“土特产”文章。
一把小肉串,百亿大产业。近年来,随着昭通小肉串在全国各地烧烤行业声名鹊起,拥有优质肉牛资源的鲁甸县桃源回族乡抓住机遇,经政府招商引资,在金融特派员和乡村CEO协助下成立云南汇瑞食品有限公司,主营牛干巴加工包装及小肉串加工。随着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公司资金需求激增。金融特派员主动对接桃源乡党委和政府及信用社,助力公司成功贷款300万元。云南汇瑞食品有限公司借助金融支持,扩大发展规模,提供就业岗位56个,带动全乡肉牛存栏量增长35%,推动昭通小肉串产业实现全链条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成为昭通“金融赋能+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乡村振兴样板。
高原红宝石,千村金饭碗。昭通苹果以色艳、早熟、甜脆、营养丰富著称,曾4次入选云南省“十大名果”,其“飞”入空间站的喜讯曾刷爆微信朋友圈。一直以来,昭通市将苹果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打造,通过“飞天苹果”提升“昭通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金融特派员在调研苹果产业时发现,洒渔镇种植户普遍面临“融资难、担保缺、产业散”的困境。针对抵押难题,金融特派员及时沟通对接,引入云南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政策性担保,有效缓解农户经营资金压力,打造昭通“特色产业+政策性担保+特派员服务”的金融服务样本。
“我种了80多亩苹果树,还从事苹果收购和销售业务,通过签订昭通苹果消费扶贫礼品包订单,我与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我想扩大种植规模,却苦于缺乏担保贷不到款。金融特派员得知情况后,及时联系省农担公司担保,让我获得15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现在,种植规模扩大了,技术也升级了,今年肯定是个甜透心的丰收年!”洒渔镇苹果种植户王先生开心地说道。
目前,全市累计投放“苹果贷”1640笔1.36亿元、“乌蒙金竹贷”1665笔1.16亿元、“天麻贷”1851笔1.41亿元。
信用固局
“整村授信”撬动绿色昭品生态圈
天赐尤物,独爱昭通山水。起伏的山峦、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筇竹这一“中国独大、大关独大”的宝贵资源。走进大关县木杆镇,放眼望去,疏密有致的筇竹随风摇曳、绿意盎然。
自金融特派员“进农村”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大关县依托村干部人脉资源网,高效整合金融特派员力量,以“整村授信”为核心抓手,在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助力竹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已完成筇竹主产区木杆镇的信用建档与“白名单”转化工作,累计授信430户5852万元,新增用信1121万元。“之前我一直担心资金短缺影响竹子种植,如今政府关心、银行支持,这笔授信款就像及时雨,既让我结清了工人的工资及肥料款,也让我更有底气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提产提质了。”筇竹种植大户郭先生感慨地说。
金融特派员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整村授信”白名单成果转化,确保农户合理信贷需求得到满足,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昭通生态答卷。目前,全市已推动完成42个乡镇“整村授信”白名单转化工作,累计授信5.33万户60.26亿元,用信21.19亿元,用信率达35.16%。
昭通的实践证明,乡村金融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一个特派员挎包里的移动终端、一笔20万元的定制贷款、一场田埂边的反诈宣传,这些“小切口”正悄然撬动乌蒙山区的“大变革”。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更多金融特派员的脚印将踏遍群山。每一笔贷款的精准落地,每一个产业的蓬勃兴起,都在续写着“资源聚合”与“价值裂变”的昭通篇章。
通讯员 李代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