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01日

杨跃益: 匠心守护“致富果”

今年56岁的永善县永兴街道农场社区杨家店自然村果农杨跃益,潜心钻研枇杷种植技术,从修枝、施肥到疏花、疏果、浇水,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用心,让他在2025年成功摘得永善县“枇杷王”的桂冠。

周末午后,烈日当空。刚摘了一上午枇杷的杨跃益正躺在沙发上休息,见我们到访便立刻起身,热情地从果篮里拿出枇杷请我们品尝。剥开薄薄的果皮,晶莹的果汁瞬间渗出;将果肉送入口中,浓郁的枇杷汁液涌入喉咙,那份鲜甜,沁人心脾。

“小时候,我家老屋后面有3株野生枇杷树,每年都会结许多枇杷,虽然个头不大,但口感极好。”杨跃益回忆道。20世纪9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那时的杨家店,家家户户靠着水稻田维持生计,从未想过种植枇杷这类经济作物来挣钱。

“当时,老百姓就靠几亩地过日子,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枇杷这种稀罕水果,量少价高,每公斤能卖到4块钱,是大米价格的4倍!”杨跃益侃侃而谈。1997年,永善县引进“龙泉”系列枇杷试种,杨跃益出于好奇,跑去一探究竟。

他剪了几根枝条带回家嫁接。幸运的是,他嫁接的枇杷树第二年就成功挂果,枇杷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杨跃益也因此成了杨家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初,我是因为不懂技术才去学习,慢慢地,我深深体会到了科学种植的好处。”自此,杨跃益的学习热情愈发高涨。离永兴街道水果街不远的南正街上有家新华书店,他一有空就跑去“充电”,将书本知识不断应用到枇杷种植实践中。

“行情好的时候,一兜5公斤的枇杷能换10公斤猪肉!”那时,家里缺什么,杨跃益就用自家种的枇杷去交换,屡试不爽。

2003年,杨跃益以技术和果园管理经验入股,与朋友合伙在溪洛渡街道干河村租下30亩土地种植果树。然而,由于前期对当地土壤墒情、气候条件分析不足,果园病虫害严重,最终投资失败。

不甘心就此失败,杨跃益决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2008年,他回到家中,在自家3亩田地上种植枇杷苗,并悉心培育。2011年初,新苗首度挂果。此时,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全面展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涌入永善县,餐饮、服务等行业空前繁荣,杨跃益成功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杨家店紧邻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每年枇杷成熟时,一到周末,许多建设者便携亲伴友,专程来杨跃益的果园体验采摘乐趣。

“工人们白天在工地辛苦劳作,晚上喜欢出来逛逛,顺便买点水果带回宿舍当零食。”杨跃益发现,夜间的生意更红火。

“那时管理比较粗放,优质果比例不高,但价格一直很稳定。”在继续钻研枇杷种植技术的同时,杨跃益积极带动邻居杨志春、刘万忠等人种植枇杷。

“3月套袋,6月施基肥、修剪枯枝;9月、10月追施花肥;入冬后每隔20天浇一次水,还要及时疏花疏果,确保枇杷坐果饱满。”谈及种植管理要点,杨跃益如数家珍。

杨跃益认为,种枇杷首先要真心喜爱,其次要像照顾孩子一样用心。只要枇杷品质好,就能卖出好价钱,收益有保障,也就越做越有劲头。

起初,杨跃益只是简单地用纸箱为客户捎带枇杷。后来,他借鉴外地水果商的做法,设计专用包装箱,并为枇杷套上保护膜。这样处理后,客户收到的枇杷完好无损。

2025年,在永善县举办的“枇杷王”评选活动中,专家们对参赛枇杷的农药残留、糖度、可食率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和综合评分。经过激烈角逐,杨跃益选送的优质枇杷脱颖而出,杨跃益也因此荣获永善县“枇杷王”称号。

“无氮不长树,无磷不成花,无钾不膨果——这是种好枇杷的几大要素,大家要记住。”杨跃益将管理技术和种植经验无偿分享给果农,成为杨家店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走进杨跃益家的枇杷园,只见枝头垂挂着一颗颗熟透的枇杷,色泽金黄,香气浓郁。杨跃益家的订货电话响个不停,他和儿子小心翼翼地将枇杷摘下、精心包装,再一件件寄往全国各地。

5月,杨家店连片的枇杷园郁郁葱葱,金果压枝,一派丰收景象。在杨跃益的带动下,全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枇杷,700余亩枇杷树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通讯员 田 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