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记者 郎晶晶
仲夏的昆明,凉爽宜人。抗战胜利纪念堂前游人如织,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直指苍穹。
漫步昆明老街,沉浸于和平年代的烟火气息时,时常有人在纪念碑前驻足凝望,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英烈们致以崇高敬意。
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纪念堂,原址为清代云贵总督署所在地,于1943年在抗战烽火中始建,1946年抗战胜利后落成。作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春城最具历史底蕴的人文地标之一。
从空中俯瞰,会堂平面呈战机造型,与南门外跨光华街的云瑞公园、云瑞东西路两侧的环形建筑相互呼应,形成金樽美酒与花环的造型,显示云南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来缅怀先烈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截至5月底,抗战胜利纪念堂已接待游客20万人次。4月22日,在抗战胜利纪念堂开展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飞虎驼峰故乡魅力展”,累计吸引了10万人次参观。
西南一隅荷重任
步入纪念碑下的《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地下展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与现代化光影技术交织,将时光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进行了滇缅反攻战,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将日寇赶出国土的省份,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滇缅公路修建场景的雕塑前,昆明市五华区闻华中学学生杨弋玲久久驻足。她说:“中考结束后我就来看这个展览。看到老弱妇孺用最原始的工具修建公路的场景,让我深受震撼。”
滇缅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在严重缺乏筑路装备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云南各族群众自带口粮、斧凿锄挖,仅用9个月就抢筑完成,使大批援华物资突破日军封锁线源源不断运入中国。
抗战期间,云南作为大后方,内地大批工厂迁入,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云南各族群众节衣缩食、开荒拓土,保证军需民食,接纳了超100万内地涌入的军民,以筚路蓝缕的坚韧纾解国难。
随着1940年日军进犯滇南,特别是1942年滇西沦陷后,云南从抗战大后方转变为最前线。1944年5月,在滇西大反攻中,中国远征军先后展开腾冲攻坚战、松山血战、龙陵会战等关键战役,以重大牺牲换来了胜利,吹响了全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号角。期间,30余万云南民夫肩挑背扛,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运送物资,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爱国情怀。
省地震局腾冲籍退休干部明研青向一同前来参观的支部党员分享了小时候听父辈们讲述的这段历史:“腾冲战役时,城中的群众被转移到来凤山上,激战后的腾冲城几乎成了废墟。前辈们虽然失去了家园,却为赶走日军而欢呼!”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