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一位卖樱桃的老人看见一群操外地口音的人行走在昭通古城,他们的笔在纸上来回移动,相机时不时发出“咔嚓”的声响。当老人知道这些人是作家时,便从箩筐里捧出樱桃往每个人手里递,边递边说:“多写写昭通陡街的青石板,它们是有记忆的。”
昭通古城是当年“全国著名作家看昭通”活动的现场之一。记者兼作家曹斌被这一幕打动,老人质朴的语言如同一粒种子种在了他的心里。他认为:“如果昭通文学是一个文化符号,那昭通作家何尝不是这些有记忆的青石板?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地方的精神图谱。”
如何把昭通作家的精神图谱描绘出来,为研究昭通文学提供佐证?曹斌想到了访谈这一文体,他说:“访谈可以原汁原味地呈现昭通作家的思想、创作方向与人生经历,为将来研究昭通作家群及昭通文学现象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民间意识中,矗立于昭鲁坝子的凤凰山不仅是自然的杰作,亦是昭通人文精神的象征。其北麓有一片错落起伏的民房,曹斌的工作室便隐藏其间,散发出淡淡的书香。
“小时候我就喜欢读书,非常崇拜作家。后来读的书渐趋多样,加之身边的朋友多是作家,我便逐渐喜欢上了文学。”曹斌随手从书架上抽出最新一期《滇池》,“除了阅读的回馈,昭通的山山水水也给了我很多养分!”
2019年,曹斌敲开了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天敏的家门。半年前,他曾因准备不足而怯场,但此番重逢,两位洒渔河畔的同乡从童稚旧事畅叙开来,话语如河奔涌。几个小时过后,曹斌笔下已留下五六万字的访谈实录。开篇之作《夏天敏:痴心不改文学梦》赢得“写得透彻”的赞誉。此后,雷平阳、胡性能、潘灵等昭通作家相继接受访谈,《群峰——昭通作家深度访谈录》终于写就,于曹斌而言,宛若新生。
这是一个需要文字在场的时代,尤其是那些承载了思想、能引发思考的文字。
2022年,《中国作家》编辑发现《群峰——昭通作家深度访谈录》一书,特意邀请作者曹斌进行“中国当代文学名编系列访谈”。在胡性能、周晓枫两位老师的引荐下,在北京金手杖国际养老公寓,曹斌见到了被誉为北京文坛“四大名编”之一的张守仁。这位见证过中国文坛沧桑的老人,向远道而来的云南追梦人敞开了心扉。曹斌带着录音笔和笔记本,像匠人雕琢玉器般反复推敲访谈内容,最终整理成文。张老看完访谈提纲与初稿后,握着他的手说:“曹斌,你做了一件对中国文坛非常有价值的事。”
这组访谈刊发后反响热烈。当年,《中国作家》便为曹斌开设了专栏,陆续推出了与张守仁、崔道怡、何启治、周明等中国文学著名编辑的深度访谈。专栏圆满收官后,曹斌又将目光投向了家乡云南。他拿起笔,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下正在消逝的文学,为那些渐行渐远的文化背影立起不灭的记忆,并于2024年在《滇池》杂志上开设了《云南文学记忆》专栏。
2025年5月11日,曹斌忆起,自己的文学梦其实是从“听”开始的。他向记者描述了洒渔河畔的童年场景:农闲时节,他常常听爷爷讲曹操、宋江等人的故事。直到后来提笔“写”,这个当年听故事的孩子才明白,“读”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可以改变其所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