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 康 孙贵波 何旭东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近年来,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期盼,选准“小切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举措全方位持续监督,用“心”托举孩子的幸福童年,全力推动全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幼儿园特别漂亮,到处都挂着五颜六色的装饰……”
“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了,特别开心。”
走进巧家县茂租镇中心幼儿园,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的户外运动场,这所“高颜值”学校让人眼前一亮。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周教敏笑着告诉记者:“终于盼来家门口的幼儿园了!这里不仅设施设备齐全,而且离家近,接送孩子方便,孩子在这里很快乐,我们非常满意。”
茂租镇是巧家县较偏远的乡镇,此前,全镇的学龄前儿童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入园难”成为许多幼儿家长的一大“心病”。2023年9月,在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动下,全镇第一所公立幼儿园——茂租镇中心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可满足200余名幼儿的就学需求。秉承“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该幼儿园致力于培养健康、快乐、自信的阳光儿童,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教育。
“非常感谢各级人大代表的帮助,让孩子们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学习。”茂租镇中心幼儿园副园长王菊说,“以前,我们这里只有一个幼小衔接班。为了上幼儿园,很多家长就到县城租房陪读,成本很高。人大代表在走访调研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就为我们奔走呼吁。一年后,我们的幼儿园就建好了。”
为让更多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把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作为教育监督的重点事项,列入重点监督计划,持续发力,提出了一系列扩容、提质的建议,稳步推进相关问题解决。
近三年来,昭通市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市人大常委会长期跟踪督办,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幼儿园,完善了设施设备,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为全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针对调研发现的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专题调研、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等监督手段,加强审议意见跟踪督办,推动全市学前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至今,全市共计实施公立幼儿园项目151个,新增学位27027个。”昭通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宗双林介绍道。
昭阳区大寨子乡中心幼儿园是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牵头监督推动的民生项目之一,目前幼儿园共有129名学生、6名教职工。作为大寨子乡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它的建成使用,有效缓解了周边区域适龄儿童就近“入园难”的问题。
“过去我家孩子在镇上一所私立幼儿园上学,学费很高。现在好了,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幼儿园了,吃得很好,费用也不高,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很放心。”昭阳区大寨子乡学生家长龙云辉激动地说。
大寨子乡中心幼儿园负责人王林进告诉记者,幼儿园不仅解决了孩子无人看管的后顾之忧,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幼儿园高度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就读大寨子乡中心幼儿园的学生数量一直在增长。
群众对建设幼儿园的高满意度,是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对民生实事有力督办和各级人大代表认真履职的结果。目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达到92.54%,较2021年底的81.08%提升了11.4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55%,较2021年底的93.58%提升了2.97个百分点,实现了全市每个乡镇(街道)有一所公立幼儿园的目标,学前教育正在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转变。
宗双林表示,下一步,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发挥人大职能,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持续深入一线发力,以“小切口”监督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民生幸福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