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地处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的乌蒙山区,境内共有长江干支流393条,是云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云南省“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生态环保责任重大。昭通市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着力聚焦五大重点目标任务。
大幅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昭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走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方面,要做强资源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昭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硅铝资源,推动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昭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领域。事实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然而,昭通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领域中传统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矛盾尤为突出。现阶段,昭通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为主,大量的小散农户生产是基本农情和基本市情,且农民群众仍普遍难以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也面临诸多困难。对此,昭通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协同并进,充分考虑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先行探索。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昭通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果显著。昭通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近年来始终位居全省前列;水环境质量更是云南省唯一近三年连续位列全国前30位的州(市)。2023年10月,赤水河(昭通段)的生态保护治理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长江上游的“最美生态河流”。总体来看,昭通的生态环境质量已明显改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存环境只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和逻辑起点,生态文明根本上是要实现环境良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即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应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向两者“双赢”的发展理念转变,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此外,只有将解决民生问题置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位置,人民才会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昭通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激活产业发展,将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作为重点方向。
不断夯实生态安全基础
昭通市拥有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云南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已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共220多种。一方面,昭通要着力抓好生态修复工作,守护滇东北各类自然栖息地,特别是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修复,积极推进栖息地恢复工程,切实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另一方面,要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加强生物安全监测,构建科学完备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数据是国家独有的宝贵数据,必须时刻警惕外部势力非法窃取、跨境传输我国自然遗产信息数据。对此,应以预防为主,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坚决抵御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灾难性危害的一切窃密行为。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安全风险
重点加强对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的治理,这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通常具有传染性、放射性、持久性,一旦渗入土壤,将直接污染农作物、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目前,昭通市城乡固体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的污染防控处理水平仍然较低,同时还面临着水资源保护、公共健康、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多个领域协同治理的系统性挑战。因此,昭通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从单一的末端治理转向末端治理与源头防控并行上来,从提高回收利用率的治理思路逐渐转变到实现源头减排的发展轨道上来。这看似是一大难题,实则机遇与挑战并存。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碳减排潜力。昭通要抓住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经济增长机遇,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推进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改革,从而更好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昭通市目前已出台《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规划(2021—2035 年)》等专项规划,印发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昭通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昭通市乡村清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已逐步构建起源头预防、过程管控、责任追究的有效治理机制,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关键在于强化制度执行,不仅要关注城镇,更要着力解决乡村环境治理执行难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昭通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仍面临环境质量不稳定、农村“两污”短板突出、生态修复任务复杂艰巨等长期性挑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昭通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秉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工作思路,为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筑牢坚实生态根基。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