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5月17日

大关县翠华镇茶产业发展探析

茶叶产业作为大关县的支柱产业与富民产业之一,在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中的茶产业振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翠华镇翠屏山所产的翠华茶,拥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得益于当地“山高谷深云如海、岩峭坡陡日照短”的自然生态环境,翠华茶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滋味甘醇、形态优美,深受消费者青睐。

《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打造“云上山城、山上瀑城、瀑边竹城、竹旁茶城”的城市品牌形象,通过深化“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好翠华茶这一历史名茶,深入分析翠华镇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已成为大关县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翠华镇茶产业发展概况

(一) 翠华镇基本情况

翠华镇位于大关县南部,东与天星镇接壤,南与玉碗镇毗邻,西、北与悦乐镇、寿山镇相连,国土面积152.04平方公里。翠华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高山、河谷、坡地为主,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下矿藏。近年来,翠华镇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尤其以红石岩软香米品牌为特色,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实现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

(二) 翠华镇茶产业发展情况

1.“翠华茶”的发展历程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提到,周朝初,四川宜宾与云南昭通一带的僰人首领向朝廷进贡“茶蜜”,这表明3000多年前茶叶种植与利用已相当普遍。唐朝时,大关茶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品。南宋时期,宜宾的茶马互市机构将大关与四川筠连茶叶作为主要物资换取“乌蒙马”。明朝初,为应对北方草原局势,朝廷实施以茶换马战略,在成都设茶局,筠连茶局茶叶主要来自筠连及大关。

清朝放宽民间茶叶贸易限制后,五尺道上的茶叶贸易迅速繁荣起来,品茶鉴茶之风逐渐兴起。大关翠华茶以其卓越的品质成为珍贵佳品,昭通知府还曾精选翠华茶进贡慈禧太后,翠华贡茶由此声名远播。

据《中国茶经》记载,翠华茶自古便以其独特外形、色泽、香气及口感闻名。1915年,翠华茶凭借其卓越品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商标。1955年,聂爱中在大关创建翠华茶厂,奠定了规模化生产的坚实基础。此后,茶厂几经搬迁,并新增了红茶、仿龙井茶等品种。1963年,朱堂生先生到大关传授龙井茶制作技术,显著提升了翠华茶的品质。1980年至1983年,翠华茶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名茶。1986年,大关县对茶叶加工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1999年,大关翠华茶正式注册了“翠华贡茶”商标。如今,大关“翠华贡茶”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以其卓越的品质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2.翠华镇茶产业发展优势

有学者深入分析了翠华茶脱颖而出的原因,指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关键因素之一。翠华茶产自被誉为“黄金产茶带”的北纬27°36′—28°15′的区域,为翠华茶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同时,大关县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受到凌子口山脉的影响,形成了多阴雨、湿雾的独特气候,这种气候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正是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造就了翠华茶产区独特的小气候,使得翠华茶能够成为“翠华贡茶”这一精品。

以大关县靖安镇的凌子口隧道为明显的地理分界,靠昭鲁坝区一侧天空晴朗明媚,而隧道以北则是阴雨连绵,天气迥异。大关至宜宾的关河峡谷两岸,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大量分布着名贵的“川小叶”茶。此茶外形紧细秀丽,金毫显露,香气馥郁扑鼻,滋味鲜醇爽口,回味悠长,备受广大茶友喜爱与推崇。

3.翠华镇茶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大关县茶园总面积达5.2万亩。其中,集中连片且可供采摘的茶园面积2万亩,“翠华贡茶”种植面积3.1万亩,有机茶叶基地面积0.26万亩。在生产加工方面,全县共有8家茶叶公司、2家专业合作社、2家集体经济公司以及10多家小型加工厂。全县已认证的绿色茶叶产品达19个,年产干毛茶总量超220吨,茶叶产业总产值达4500余万元。

二、翠华镇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002年,翠华贡茶、翠华苦丁茶双双获得中国云南第二届春茶交易会金奖;2018年,“翠贡南红”在首届南亚(国际)名茶大会审评中荣获国际金奖,翠华茶在“滇茶杯”第二届云南名茶评比大赛中荣获绿茶金奖及乌龙茶优质奖;2022年,翠华茶在云南省第十九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23年,“翠华贡金耳环”在“中茶杯”第十三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春季赛)中喜获绿茶组金奖,同时获得3个发明专利、10个实用新型专利,创建了翠华贡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系列产品品牌。“翠华贡茶南红”“大关号——白毫银针”“大关红韵——金萱金骏眉”“紫枞竹尖——青竹”4个产品荣获2024年第十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最受消费者喜爱茶产品,大关茶叶品牌竞争力逐步凸显。

三、翠华镇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受客观因素限制,种植规模制约产销规模发展

受地势地形制约,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难。翠华镇地形属山地地貌,以高山、河谷、坡地为主,茶叶种植规模分散。全县总体经济条件较差,尽管经过地方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国家有效的扶贫措施,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地方财力仍不足,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茶园主要集中在二半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及无公害茶、有机茶推广滞后,种植面积小,名优茶产量少、单产低,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二)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

大关县茶叶生产很大程度上仍以茶农分散种植、小作坊传统加工、小茶厂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分散且连片面积小,生产方式较为单一,多为就地简易加工。由于交通不便,管理难度较大,标准化和品牌化加工的占比相对较低。全县茶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初级和粗包装产品占总量的80%以上,精深加工产品和精包装产品较少。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阻碍了茶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和精细化发展,使其难以迈向规范化生产和品牌经营的发展轨道。

(三)龙头企业少而不强,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

大关县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仅有1家,小型加工厂、家庭式作坊占比较大;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较为松散,对茶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既缺乏规模化、现代化的龙头企业,又缺少打得响、叫得亮的国内国际知名茶企品牌。尽管大关县“翠华贡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气候优势,但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较为有限。

(四)品牌打造力度不够,高端品牌建设滞后

一直以来,大关县政府和茶企虽然在茶叶品牌整合、品牌使用、品牌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仍未完全将茶叶品牌做大做强,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关县茶产业总体品牌质量不高,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够显著,档次偏低,市场认可度不高,尚未建立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导致很大一部分茶叶只能作为散装茶或简易包装茶出售,存在“质优价不优”的现象,缺乏市场定价权,经济效益不佳。

(五)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支撑能力弱

目前,大关县茶产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不足,技术推广应用与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支撑能力,严重制约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难以聘请专家团队,导致科技技术指导力量薄弱。同时,与茶叶相关的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对茶叶生产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关注。此外,茶企业自身发展潜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这些都是大关县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翠华镇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突破种植规模限制,推动翠华镇茶产业发展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利用山地地貌特点,通过梯田化改造、坡地治理等方式,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并鼓励农户采用集中连片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和引入社会资本,改善地方经济条件,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二半山区的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推广无公害茶、有机茶种植技术,提高名优茶产量,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二)强化茶叶品牌优势,提升茶产业经济效益

加强野生茶树管理,保护并优化野生茶树资源,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提升野生茶树的利用价值。推广优良新品种,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引进和推广适合的优良茶树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种植,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深化夏秋茶的开发利用,增加茶叶原料供应,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加大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提升茶叶附加值。同时,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翠贡金耳环”等传统名茶的市场影响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茶叶品牌。此外,引入先进设备与嫁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大关县茶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提升组织化与产业化水平

推动茶农合作,建立茶叶种植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扩大连片种植面积,统一管理,提升生产效率。提升加工水平,推动小型加工厂和家庭作坊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叶加工企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减少初级、粗包装产品的比例,增加精包装与高端茶产品的种类。同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叶产区的交通条件,降低茶叶运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引入现代化管理体系,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规范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全面提升大关县茶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增强龙头企业实力

积极培育和引进规模化、现代化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加工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紧密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茶叶种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同时,加大对“翠华贡茶”等本土品牌的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优势,提升茶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加强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质量管理标准,确保茶产品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大关县茶产业的竞争力。

(五)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推进顶尖品牌建设

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整合现有茶叶品牌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独具大关特色的知名公共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品牌曝光率,增强市场认可度。同时,加强品牌管理,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切实维护品牌形象和声誉。此外,着力推进顶尖品牌建设,提升茶叶品质与档次,努力跻身知名品牌行列,积极争取市场定价权,实现优质优价,从而提升茶产业的整体效益。

(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聘请专家团队和引进先进技术,切实增强科技指导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茶叶科研与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科技成果在茶产业上的有效转化,构建系统化的科技支撑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技术人才,提升自身发展潜力,推动茶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此外,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确保科技成果能够落地生根,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共大关县委党校 鲁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