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龙泉飞 毛利涛 杨 明 文/图
5月的乌蒙山脉,晨雾如轻纱漫卷。镇雄县母享镇母享村山堰自然村的梯田在朝霞中舒展,铜车河畔,三轮车的突突声打破清晨的静谧。村民刘德平抹了把额头的露水,将满载青翠秧苗的竹筐垒得冒了尖。“这可是咱们的‘金苗苗’。”他笑着拍了拍沾着泥浆的裤腿,三轮车载着“竹丫糯”秧苗,碾过柏油路驶向沸腾的田野。
“左边拉直绳索,株距保持20厘米!”申家显沙哑的指挥声里,几个村民在齐膝泥水中绷直尼龙绳。随着“啪嗒”的水花声,51岁的老把式老王率先弯下腰,左手分秧右手插苗,转眼间3列工整的绿线在身后铺展。孩童们踮脚张望,看着自家父母在泥浆里“绣”出规整的几何图案。
作为母享镇农技推广中心专家,申家显的皮鞋早已裹满黑泥。他抄起一把秧苗示范:“‘宽窄行条栽’看着费工,可通风透光,能增产30%。”话音未落,田埂上爆发出笑声——记者穿上直至大腿的插秧鞋,拿着相机小心翼翼地走进水田。“大家插标准了,就能上电视咯!”欢笑声惊起飞鸟,掠过波光粼粼的铜车河面。
铜车河倒映着两岸新换的路灯,灯柱上“红色母享 鱼米之乡”的标语,与河水倒映的新绿交相辉映。层层叠叠的梯田尽头,是“竹丫糯”在母享镇的发展图鉴。母享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母享镇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目前是镇雄县唯一一个种植水稻的乡镇。近年来,母享镇重点打造‘竹丫糯’品种,让‘竹丫糯’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颗粒。”他弯腰拿起一把秧苗,“只有特有的富硒土壤遇上赤水河支流水系,才能产出这清香的糯米。”
铜车河是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的一级支流。赤水河流域“十年禁渔”以来,昭通市全面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创建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部署要求,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水稻‘竹丫糯’栽培技术培训又一次送进村,目的不仅是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更是借助培训平台,让保护赤水河、保护珍稀鱼类深入人心。”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只有种好‘竹丫糯’,护好鱼苗,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次培训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刘德平表示,自己在此次培训中受益匪浅,对富硒糯米的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想法。生态保护与生态农业的理念在田间地头交织。农技培训现场,珍稀鱼类管护局工作人员发放的《珍稀鱼类保护手册》被争相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