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雨水浸透山梁,水富市云富街道高滩村红褐色的土地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谁也不曾想到,这片曾被松针与腐殖土覆盖的土地,如今会重新披上绿装。
高滩村位于水富市东北角,距城区仅3公里。这里拥有独特的立体气候,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本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然而,多年来,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只能种植玉米、豆类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低下,难以实现增收致富,更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产业兴旺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转机出现在2024年。昭通市委宣传部派驻高滩村的第一书记曹斌在一次交流学习中了解到昆明市东川区种植七彩花生成效显著,这让他看到了高滩村发展特色产业的契机。七彩花生富含优质蛋白、花青素等,不仅口感佳,还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市场需求量逐年攀升。而高滩村独特的气候、充足的光照和肥沃的土壤,恰好契合七彩花生的生长需求。
在曹斌的鼓励下,党员王清虎率先从玉溪引进20斤七彩花生种子,在华联村民小组试种了2.5亩。王清虎精心管护,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同年8月,王清虎试种的七彩花生迎来丰收,产量达1000余斤。他将花生运至菜市场售卖,以每斤13元的价格迅速售罄,获利1万余元。这一成功尝试,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虽首战告捷,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知道,试种成功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要让七彩花生真正扎根高滩,必须筑牢群众基础。
曹斌连夜组织队员研讨,带队赴昆明、昭阳、宜宾等地,调研市场和加工企业,用翔实的数据绘制产业蓝图。回村后,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召开多次村民大会,将调研报告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致富账本”:普通花生亩产约400斤,市场价为每斤4元,每亩收入1600元;玉米亩产800斤,市场价为每斤1.2元,每亩收入不足1000元;七彩花生亩产800斤,按保守价每斤1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8000元,是普通花生的5倍、玉米的8倍。
为消除村民顾虑,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工作人员走访了每一个村民小组,用方言算细账、以成果讲实效。当裤腿上沾满泥土的工作人员蹲在院坝里教大家填申请表时,60岁的钟婆婆说:“政府把路都铺成这样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试一试呢?”
随着昆明东川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走进高滩村开展田间培训,19个村民小组种植七彩花生的热情彻底被点燃。2025年,高滩村启动七彩花生规模化种植计划。针对村里经济薄弱的实际,驻村工作队一方面对接挂联单位争取资金支持,一方面压缩办公经费,凑齐发展这一特色产业的启动资金。每亩地的种子费为412.5元,其中村里补助212.5元,农户自筹200元,剩余资金全部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并免费发放给群众。这一系列举措,切实将村民种植七彩花生的成本压力转化成了发展动力。
在云富街道的支持与指导下,高滩村整合200余亩土地种植七彩花生。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户”的协作模式逐渐形成。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兵分多路,既组织人员赴东川区学习种植技术,又针对本地湿润多雨的特点,在王清虎的实践基础上,制定了“地膜保墒+精准灌溉”的种植方案,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成本;积极建立“干部包户”全周期帮扶机制,从整地播种到销售全程指导;云富街道办事处积极牵线搭桥,促成昆明农果商贸有限公司与高滩村签订供种合同,确保种子来源稳定。
如今,昔日的黄土地已蜕变为特色产业基地。更可喜的是,七彩花生产业的辐射效应正在显现——高滩村建成2个示范小组,以点带面带动17个村民小组参与种植;云富街道多个村(社区)前来“取经”,技术帮扶的火种已播撒开来。
从试种2.5亩,到规模化种植200余亩,高滩村七彩花生产业的发展印证着党建引领的乘数效应,特色农业的“星火”正成“燎原”之势。高滩村的故事,正是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写照。
◆通讯员 刘思辰 周 娟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