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5月16日

以制度筑牢防线 用教育唤醒敬畏

近期,多个未开发区域发生的安全事故,暴露出管理盲区与游客安全意识淡薄交织的复杂困境。从安全警示缺失到游客多存侥幸心理,从基层监管乏力到应急体系薄弱,这些悲剧的发生绝非偶然。当下,唯有构建“制度约束+教育引导+社会共治”的全链条防线,方能遏制悲剧重演。

管理部门亟须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填补监管空白。乡镇基层单位对辖区内的未开发区域常态化进行风险评估,在事故高发地段应注重设置如围栏、防护网、警示标志及实时监控设备等。同时,以科技赋能预警,打破信息屏障。利用北斗定位、AI图像识别等技术,让风险提示短信覆盖“野”景点周边,提醒游客不要盲目前往。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协同机制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文旅、应急、公安等部门应建立跨区域联防机制,对违规进入未开放区域的推荐网红景点的自媒体人士进行查处,从源头切断“野”景点的推广链条。同时,明确管理主体,避免出现“多龙治水”却无人担责的局面。

公众安全教育必须从形式化宣传转向实效性教育。游客的安全教育必须是超越口号宣传的“深度唤醒”,确保消除侥幸心理。当前的安全教育多停留在“禁止进入”“后果自负”等标语层面,而事故亲历者的讲述、模拟灾害场景体验等具有较强冲击力的教育方式更能唤醒警惕意识。正如中国消防救援官网发布的“错误示例与正确做法”对比图 ,直观展示山洪暴发瞬间的逃生困境,远比抽象说教有效。

构建长效安全机制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要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管投入;旅游平台需建立内容审核机制、下架风险景点推荐;媒体应加强安全知识普及、传播科学探险理念;公民个人则要增强风险意识、掌握自救技能。只有通过制度约束夯实底线、科技手段延伸防线、教育引导筑牢前线,才能实现旅游安全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毕竟,真正的户外探险精神始终建立在做好充分准备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敬畏之上。

陈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