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在此背景下,探索昭通幼儿环境教育实践的路径,意义非凡。将生态理念巧妙融入幼儿园教育,能让幼儿在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使环保意识与生态责任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
一、生态理念在昭通幼儿环境教育中的内涵:自然之思的细腻演绎
(一)尊重自然与顺应自然:聆听自然的絮语
在昭通幼儿环境教育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尊重自然规律。例如,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观察植物的悄然生长、动物的日常栖息,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在环境创设方面,尽可能保留自然元素的原始质感与真实模样,避免对自然进行过度雕琢与破坏,让自然以最本真的状态,给予幼儿最纯净的生态启蒙。
(二)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把握生命的韵律
带领幼儿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聚焦昭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要素的精妙协作与平衡。例如,组织幼儿参观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观察植物、动物、水体、土壤等,感知生态平衡的精妙,体会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
(三)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锚定未来的航向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再生,避免浪费与破坏行为。例如,组织幼儿开展废旧物品创意改造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昭通幼儿环境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多元融合的前行之路
(一)开展昭通生态认知教育:以自然为师的启蒙
自然生态犹如一个神奇的宝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进其身心放松与健康成长,让他们在自然的怀抱中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种下绿色的希望
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环境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促进他们牢固树立环保观念,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践行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小卫士。
(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点亮好奇心的火种
大自然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诸如观察植物生长的奇妙之旅、探究动物生活习性的趣味之行、揭秘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科学启蒙之路。这些活动宛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
(四)提升幼儿园的教育品质:铸就卓越教育丰碑
遵循生态理念,精心打造幼儿园环境,既能优化教育环境,又能彰显幼儿园独特的教育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其教育品质与竞争力。这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优质的教育体验,也为幼儿园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其稳健前行。
三、基于生态理念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构筑生态教育的理想空间
(一)室内外环境的优化:打造生态教育的梦幻天地
室内环境:在班级教室、活动室等室内空间,精心设置生态角与自然体验区。生态角摆放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和精致的动物饲养箱,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动植物,熟悉它们的生长习性与生活需求。自然体验区则根据季节变化与主题活动,陈列树枝、石头、贝壳、向日葵、花生、葫芦、南瓜等自然材料,为幼儿的手工制作搭建提供丰富的素材,让他们感受自然元素的奇幻与多变。
室外环境:倾力打造生态花园、种植园地、沙水池等户外活动乐园,为幼儿拓展接触自然的广阔空间。生态花园里繁花似锦、蔬菜葱郁,吸引蝴蝶翩跹、蜜蜂忙碌,构建起一个灵动的生态系统。幼儿置身其中,追踪植物生长的轨迹、昆虫的灵动舞步,尽情领略生命的绮丽与自然的奇妙。种植园地为幼儿铺就了一条亲身实践种植的实践之路,从松土、播种、灌溉到收获,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责任意识与耐心。同时,食物的来源得以清晰揭示,让幼儿由衷珍惜劳动的硕果。沙水池则是幼儿的欢乐王国,玩沙戏水间,他们精准感知沙与水的独特属性,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奔腾驰骋。
(二)材料的选择与利用:奏响资源循环利用的乐章
自然材料的运用:优先选用木片、竹子、石头、麻绳、旧布料等天然、环保、可回收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承载着自然的温度与纹理,还能为幼儿传递真实的自然信息,坚守环保底线。例如,用木片精心制作桌椅、柜子等家具,利用竹子搭建灵活的攀爬架、精致的凉亭等户外设施,用石头和麻绳巧妙制作装饰品或玩具,于细节处彰显自然之美与生态之思。
废旧物品的再利用: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纸箱、塑料瓶、易拉罐、旧衣物等废旧物品,并通过创意设计将它们变成别具匠心的手工艺品或玩具。比如,用纸箱搭建梦幻城堡,用塑料瓶制作别致的花瓶或灵动的小动物。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创造力,还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垃圾,将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无声地植入幼儿心中。
(三)课程与活动的结合:谱写生态教育的绚丽篇章
生态主题课程的开展: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巧妙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一方面,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生态系统的精妙结构与运行规律,学习环保知识与技能,培养生态观念与环保行为。例如,开设“植物生长探秘之旅”“动物生活密码解析”“环保小卫士行动”等课程,通过故事讲述、儿歌吟唱、游戏互动、趣味实验等形式,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植于幼儿心中。
另一方面,重点推出“吃在昭通”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品尝昭通的特色小吃。从昭通苹果的多元烹饪实验(如制作苹果酱、酿造苹果醋、烹制苹果羹),到围绕昭通酱、炸洋芋、樱桃、荞麦制品、油糕稀豆粉、凉粉等开展的美食探索之旅,引导幼儿逐步学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语句,精准描述食物的外形、色泽、尺寸、口感等特征,讨论食物数量的多少、质地的软硬、表皮与内里的差异,以及食材的来源与加工过程。
户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定期组织幼儿开展户外实践活动,如“玩在昭通”“名人英雄在昭通”等;带领幼儿走进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清官亭、望海楼、龙氏家祠、渔洞水库、大山包黑颈鹤栖息地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场所。在“玩”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倾听、交流、触摸等多元感官体验,舒展四肢,汲取知识,领略各民族风情习俗,沉浸于礼仪文化的诗意氛围中。
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幼儿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逐步了解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初步构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体系,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名人英雄在昭通”课程中,通过谈话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师幼联合、亲子携手,沿着历史脉络梳理昭通名人,如罗炳辉、龙云、姜亮夫、徐洪刚、铁飞燕等;让幼儿围绕自己向往或熟知的名人,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学习他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汲取他们精读史书、吟诗作画、彬彬有礼的儒雅气质;领悟他们冲锋在前、英勇顽强的模范力量。通过计划、记录与对话的协商式学习,幼儿借助情景表演、绘画创作、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家乡名人的敬仰与热爱,让家乡文化在他们心中扎根。
四、结语
通过以生态认知培育为起点,推动本地生态与教学深度融合,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户外生态体验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生态责任感,持续积累教学实践经验,逐步完善教育体系。这将有力推动昭通幼儿环境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具有环保意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栋梁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昭通市幼儿园 陈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