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上午,明子村村委会院子里传来激烈的争吵声。“老叶家的枇杷树占了我家的地!”“明明是你家犁地过界了!”村民老叶和老谢为一道移动的地界争执不下。令人意外的是,两小时后,这对剑拔弩张的邻居竟握手言和,这戏剧性的转变背后藏着村调解小组的独特方法。
调解小组组长韩锋没有急着测量,而是搬出3把小板凳招呼道:“别着急,咱们先坐下来聊一聊。当年分地时,埂子上是不是有棵老树桩?”原来他早已查阅村委会的土地档案,档案明确记载“以老树桩为界,1米宽”。文书小阙打开手机里的卫星地图,红线标注的边界让老叶恍然大悟:“这么一看,确实是我家枇杷地多占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相邻地块的纠纷,大家要互谅互让。”韩锋边走边解释。路过一块草莓地时,他说:“就像这些草莓苗,留够间距才能长得好。”老叶和老谢若有所思地对视一眼。
调解组把谈判桌搬到争议地块现场。围观的村民纷纷回忆:“当年村里发枇杷苗时两家人还互相帮忙呢。”“老叶家办喜事时,老谢还帮忙做饭……”最终,双方重新埋下界桩,还一起种上一排枇杷苗作为“活界标”。
如今,这排枇杷苗茁壮成长,绿叶在风中摇曳。路过的村民笑着说:“这哪是地界,分明是‘连心桥’。”
今年以来,明子村已成功调解8起类似纠纷。村干部们通过“老档案+新技术”“法理+人情”的方式,既守住了政策底线,又化解了群众心结,展现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基层治理智慧。
记者 童博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