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正勇
在云南东北部,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云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友善包容的文化,它就是昭通。这里不仅有雄奇壮丽的山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一群用友善书写温暖篇章的人,他们让这个地方处处彰显着和谐幸福之美。
在他乡挺身而出勇斗歹徒的人民英雄徐洪刚、在异地飞身跳河勇救落水工人的铁飞燕、拾重金而不昧的快递小哥童位宪、背着“袖珍”爷爷爬长城的张应贤、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吴建智……他们是昭通人的代表,也是昭通人群像的缩影。他们当中,有的不仅是“昭通好人”,更是“云南好人”乃至“中国好人”,有的不仅是昭通人的典范,更是全国道德模范。
友善是一种能够为他人提供高情绪价值的行为。它能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当我们身处一个友善的环境中,遇到困难时有人伸出援手,迷茫时有人给予鼓励,快乐时有人一起分享,这种积极的情感互动,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更能让整个社会充满凝聚力。
友善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内核。古往今来,昭通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面对自然挑战、生活困苦时,始终相互扶持、守望相助。南方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经济的交流,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交往。地处滇、川、黔接合部的昭通,注定要在各方面兼容并蓄、互联互通、海纳百川。这种友善包容的美德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成为昭通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从全国“志愿之城”到“中国黑颈鹤之乡”,昭通不仅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更需要弘扬友善的美德。它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友善的行为就像一盏明灯,能够驱散冷漠与隔阂,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每一次微笑、每一句问候、每一个帮助他人的举动,都是友善的具体表现,都能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无论是在昭通学习、生活、工作的匆匆过客,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昭通人,都应积极践行友善的美德。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家人、关心邻里、帮助他人,用实际行动传递友善,为这个地方增添更多温暖与美好,为他人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