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5月01日

服务管家护航企业“扎根生长”

——彝良县乡村返乡创业园探索基层服务新路径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突围”,从“政策盲区”到“精准适配”,彝良县小草坝镇宝藏村乡村返乡创业园以“创业服务管家”为支点,撬动政策、金融、技术等资源向32家返乡企业集聚。2024年,该创业园区年营收突破4200万元,带动就业超1900人,走出了一条“解难有路、护航有方、振兴有招”的乡村产业升级新路径。

管家“跑腿”让企业轻装上阵

云南森浩菌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世波对创业园区的“全托式”服务赞不绝口:“以前办个证要跑很多地方,现在创业服务管家上门包办!”这家天麻深加工企业入驻时,曾因地理标志认证流程复杂而一度陷入停滞。创业服务管家及时联系彝良县市场监管局、彝良县天麻产业开发中心,仅用15天就完成了认证工作,并协助企业成功申请了25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推动了项目快速投产。

针对企业普遍面临“政策不会用、资源找不到”的痛点,创业园区创新组建创业服务管家团队,从彝良县人社局、彝良县天麻产业开发中心等单位选聘业务骨干,构建起“全流程+精准化”服务体系。

通过动态梳理省、市、县三级惠企政策,建立“一企一清单”机制,累计为企业申报奖补资金240万元,助力5家企业获评“市级龙头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发的“天麻贷”、“竹笋贷”等创新产品成效显著,其中3家初创企业通过“贷免扶补”政策获批贷款50万元;在技术支持上,通过引入高校资源建立专家工作站,成功破解天麻种植关键技术难题,推动3家企业获得“道地药材”认证。

服务效能最终转化为可量化的成果。创业园区已累计免费代办工商税务登记30余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企业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0%以上。

全链服务助企稳步前行

“企业要成长,光‘活下来’不够,还得‘活得稳’!”创业园区负责人强调的护航理念,正通过“政策+金融+科技”组合拳转化为实践。

在政策支撑方面,创业服务管家团队化身“政策雷达”,助力彝良县云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获得120万元县域经济奖补完成生产线升级,推动彝良县嵩源山野菜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扶贫车间认定每年节省用工成本4万元;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依托“政银担”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贴息补助等多元化支持,创业园区联合金融机构量身打造的“天麻贷”“竹笋贷”等特色产品,使企业最高可获得300万元低息融资;在科技赋能方面,通过推动3家企业完成“有机认证”,带动天麻产业、竹笋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拓展体系的构建。创业园区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电商节,创新运用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渠道,推动“彝良天麻”“云笋”等地域品牌加速走向全国市场。

厚植产业沃土,培育发展“森林”

走进创业园区,天麻加工车间不断升腾的蒸汽与竹笋包装线的忙碌景象相映成趣。这里已从单纯的企业聚集地,蜕变为“产业链共生、人才链扎根、服务链升级”的产业生态圈。

据介绍,在产业链整合方面,该创业园区已集聚企业32家,培育龙头企业5家,带动300余户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在人才培育方面,通过开展20余场技能培训,成功将5名本土骨干培养为“田专家”,并设立“创业导师库”,孵化出彝良县云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随着服务创新持续升级,园区计划开发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预判企业需求,推动服务模式从“应急解难”向“战略赋能”转型。

从“解难”到“护航”再到“振兴”,彝良县小草坝镇宝藏村乡村返乡创业园的实践揭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构建全周期、立体化的服务体系。当管家服务与企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产业幼苗”便能长成“振兴森林”,为共同富裕写下生动注脚。

◆记者 魏 国 通讯员 王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