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杜恩亮)春风送暖,芳菲满园。4月26日,昭通市实验小学200余名师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通过“人文历史+非遗传承”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广东会馆,商号名录、契约文书等史料生动再现了昭通“滇铜京运”时期的繁华盛景。苗族蜡染与广东潮绣的对比展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剪纸、皮影、面塑、竹编、马树红毡等非遗项目更是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陕西会馆内,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述了文字载体的演变历程。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蔡伦改进造纸术,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实践环节,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古法造纸的完整流程:撕碎原料、浸泡打浆、滤网抄纸……最终制作出独具特色的“花草纸”。
活动还设置了昭通甲马制作、投壶雅射等体验项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下了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