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4月28日

从五尺道到“交通强市”的昭通启示

“五大强市”建设系列评论之一

两千年前,秦始皇为经略西南,命常頞开凿五尺道。这条宽仅五尺的石板路,连通朱提与中原,成为西南边疆最早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将朱提纳入中原文明的版图。千年后的今天,昭通豆沙关峡谷内,五尺道与213国道、内昆铁路、水麻高速公路、关河水道“五道并行”,成为“中国交通活化石”。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交通,始终是昭通兴衰的命脉;而“交通强市”建设,正是昭通破解发展困局的密钥。

五尺道不仅是地理通道,更是文明交融的纽带:朱提青铜器上的巴蜀纹饰、汉晋墓葬中的“夷汉部曲”壁画、唐代袁滋册封南诏的摩崖石刻,无不印证着这条古道催生的多元文化生态。明清时期,“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民谚,道出马帮铃响中的商贸繁荣。历史证明:路通则兴,路塞则衰——这是昭通用两千年书写的生存法则。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启动“交通先行”战略,面对“地质博物馆”般的复杂地形与年均85亿元的薄弱财力,昭通创新破局,编制全国首个山区高速地方标准,降低成本60亿元;采用“DBFO模式”“打捆招标”撬动社会资本;柔性引进40名投融资专家、35名技术顾问,组建专业化团队。如今,高速公路贯通滇川黔,成贵高铁让镇雄、威信两县率先迈入高铁时代,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枢纽港口,昭通机场航线直达长三角。

通,则变!通,则富!

2025年昭通两会,“交通强市”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昭通正从“交通补短板”迈向“枢纽经济”新阶段。这种转变,恰如五尺道昔年带动朱提银冶铸技术革新——交通不仅是载体,更是生产要素重组、发展范式变革的引擎。

从五尺道上的马蹄印到G85银昆高速公路的车流,昭通诠释了一个真理:对于山地文明而言,修路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生动实践,更是打开认知边界、重构文明形态的伟大壮举。当“昭明通达”从历史愿景变为现实图景,“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昭通,伴随“交通强市”启幕,一座滇东北开发开放的新高地即将崛起。

汪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