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是何时任扎西会议纪念馆馆长的?任馆长以来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对你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有什么帮助?
卓家勇:1997年7月,我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威信县麟凤中学工作,教了4年英语。2001年,我被调入威信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2012年12月,因工作需要,我来到扎西会议纪念馆,就此踏入了陌生的文博领域。
扎西会议纪念馆属于股级事业单位,编制有限,经费也相对紧张。然而,由于扎西会议特殊的历史地位,这里始终备受关注。纪念馆包括“一馆三址”(“一馆”即扎西会议纪念馆,“三址”即水田寨花房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旧址、大河滩庄子上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及扎西镇江西会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旧址),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落实“一馆三址”的免费开放。
初到纪念馆时,我深感压力巨大。当时,纪念馆基础设施薄弱,展陈面积仅有3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不足70件。但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参观需求却十分旺盛,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慕名而来,不少人更是不远千里专程到访。望着这些满怀敬仰之情的参观者,我不忍心拒绝,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刚到任时,既无明确的上级指示,又缺乏纪念馆管理经验,我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要求扎西会议纪念馆全年除除夕外,每日开放。从那时起,我带头与干部职工轮流值班。大家都是义务加班,并无加班补助。尽管很多同事对此不理解、有怨言,但我未曾动摇。自2013年春节至今,这样的坚守已超过4000个日夜。
记者:全年365天不间断开放,这样的纪念馆在全国都很少见。这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啊!
卓家勇:为了更好地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我带领全馆15名员工(含兼职)开启了扎西会议纪念馆的“新长征”。我们从改善展陈条件、丰富馆藏内容、复原扎西会议故事等方面着手。幸运的是,2015年恰逢扎西会议召开80周年,市、县筹备举办了大型纪念活动,这为纪念馆带来了发展契机。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经过两年多努力,展陈面积扩大至原来的5倍,达到1500多平方米;文物、图片数量大幅增加,还新增了场景复原,并运用声光电技术,让纪念馆从内容到形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