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文明而美丽,文明让城市更有温度。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最美音符,是一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文明”,是新时代“昭通印象”中“六种良好风尚”之一。文明风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底色。涵养文明风尚不仅关乎个体的道德修养与生活品质,更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关键力量。
文明风尚的形成,源于社会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自觉践行。从公共场所轻声细语、禁烟守序,到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助人礼让,点滴善举汇聚成文明的洪流。无论是“礼让斑马线”传递的善意,还是垃圾分类体现的责任意识,都彰显着人们对文明的追求。这种自觉行为的积累,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更能营造出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尽管文明实践取得诸多成果,但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社会中仍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网络空间恶意谩骂、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不仅损害他人利益,也破坏了城市的文明形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凸显出加强文明教育、提升公民素养的紧迫性。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通过言传身教、宣传引导等方式,将文明理念深植人心。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正在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动文明风尚建设就更为重要和关键。完善法律法规,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与惩戒,形成制度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公益广告等渠道弘扬文明典型,营造“人人讲文明”的舆论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为文明行为提供便利条件……这些都是推动文明风尚建设的重要举措。
文明风尚的培育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每个公民都应当成为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只有将文明理念深植于心、付诸于行,才能让文明之花开遍社会的每个角落。当文明内化为个人习惯、升华为社会共识,必将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共建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彭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