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阜金,出版散文集《梦回故乡》《人在旅途》、中篇小说集《破茧》。牵头策划实施了“感恩红色·走进赤水”“老区百年路·赤水新征程”“我和我的村庄”“在梦想的交汇处”“走近古城”等系列报道,作品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和获奖。
从故乡出发,找到我们的根和源
记者:曹老师,您是文化战线上的老兵,还记得打开您人生思维的第一本书吗?它给了您什么样的启示?
我在文化部门工作了25年,算得上昭通文化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到文化局工作之初,我有幸遇到了《昭通文化》的主编熊奎龙老师,他鼓励我多读书,还挑了李京著的《云南志略》、邹长铭著的《昭通风物志》《昭通史话》送给我。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从此走上了探索昭通文化历史的旅途。对我影响最深的作品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种文化大散文的叙述方式与文化叩问,常常让我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激动不已,我写的《人在旅途》就有这种风格。
记者:您的作品,读后总找得到根和源,请您介绍一下详细情况。
曹阜金:我写的东西其实不多,主要有《梦回故乡》《人在旅途》《破茧》,前两本是散文,后一本是反映扶贫的小说。我写的东西与生活紧密相连。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我写的题材都与我的故乡和我工作生活的城市有关。我脚下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成为我表达的重要内容,就像身边菜市场里的各种食材,我只是凭借自己的喜好把它们买回来,然后加工成菜品,很少放盐,也很少加糖。那些文字显得稚嫩,至于读者喜不喜欢,我没有考虑过。
记者:您的作品总是写您熟悉的地方,诸如昭通古城、故乡威信,这些对广大书友有何借鉴意义?
曹阜金:每个人的故乡都是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我写威信、写正在恢复的昭通古城,是希望用自己的笔触把古城与故乡的过去、现在介绍给读者。一是宣传昭通,二是让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或者已经离开的人,不管走多远,都记得来时的路,因为这里有他们的亲人。
记者:从您出版的书籍中,我们找到很多有意思的词条,如故乡、异乡、古城、往事等。这些词条为昭通古城和更多城市的文化符号提供了哪些实证?
曹阜金:昭通旅游发展势头正强劲,正是因为我们不断用故乡、异乡、古城、往事这些词汇,让读者在阅读时得到强化和记忆。我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挖掘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也让更多的外地游客走进古城。
记者:从您出发的地方到现在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您有什么想告诉读者的?
曹阜金: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读一本书、写一本书,一本关于人生的书。从文化工作者到新闻工作者,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每个人只要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最终都会为自己留下一条值得回忆的路。
曹阜金:
记者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