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4月24日

青山点翠成“金”

——林草干部的竹产业富民路

“在昭通,有没有一项产业能快速助推群众增收致富?”2017年,昭通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市委主要领导向林草部门负责人问道。

对于这个问题,昭通市林草部门负责人心里是有答案的。经过深入调研和缜密论证,昭通市林业和草原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黄启贵配合林草部门制定了详尽的方案。2018年,昭通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昭通市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年)》等文件,为昭通做优做强笋用竹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经过多年引导,到2017年,昭通方竹种植面积已达84.6万亩,筇竹种植面积已达94.6万亩,加上野生竹林,总规模达到257.8万亩,已经有了很好的竹产业发展基础。”黄启贵回忆道。

“第一次到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调研林业发展情况,就经历了有生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饿肚子。”黄启贵说。

1988年,黄启贵和同事到新生村周边村落开展林业资源调查。作为盐津本地人,他对这一区域群众的贫困状况早有了解。出发前,他提醒大家带足3至4天工作所需的干粮,无非是一些干巴巴的面点。第一天工作结束后,黄启贵和同事借宿在当地群众家中。看见这家人已经揭不开锅,大家实在不忍心,便把所带的干粮留给了这家人。

野外工作的环境十分艰苦,一行人还要步行10多公里开展调研,饿了、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当走到彝良县两河地界时,大家都已经饿得走不动了。这次出差饿肚子的经历给大家的触动很大,大家都在想:怎样才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群众做点实事呢?

“我市有9个县(市、区)都是适合发展竹产业的区域,新生村其实和我们老家的资源禀赋差不多,如果发展竹产业,会不会取得成功呢?”黄启贵心想。在1990年实施的长江防护林工程中,林业人员在引导群众植树造林时,有意识地在适宜区域指导其种植方竹、筇竹。

“说实话,在长江防护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进展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没有攻克种子育苗技术,全靠分篼繁殖的方法,导致发展速度慢。”黄启贵说,“后来,我们采用种子现采现播的方式,发芽率一下子就提高了,苗木供应也逐渐变得充裕起来。”

在长江防护林工程的推动下,昭通的竹林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林业部门果断推进,要求在所有适宜种竹的区域,都要尽可能地种植竹子。

在抓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昭通市最重要的工作有两点:一是迅速扩大种植规模,搞产业化建设;二是将原有竹林提质增效。

在实施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全市各级林业专家走进竹林,手把手地向竹农传授科学的管护技术。

“最紧要的事情,就是编辑竹林管护教材,并且要让教材浅显易懂、易于掌握。”黄启贵说。

林业专家们汇集平生所学,把专业术语改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编成了一本“口袋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全年各个时节竹子管护的重点、具体技术要点等内容,并将其发放到各个竹子种植区域,方便竹农随时查阅。除了发放“口袋书”,新型的宣传工具也不能忽视,短视频、微信朋友圈、顺口溜等都被广泛采用,目的是让竹农直观易懂、一看就明白。各层级的现场培训也是高频次的,群众很快便掌握了技术要领,清楚地知道竹子哪些该砍、哪些该留,竹笋哪些该采、哪些保留,幼苗如何管护、增施肥料有何要领。通过培训,群众说起这些来头头是道,都成了“土专家”。

第二年,昭通竹产区的竹笋产量成倍增长,质量也有所提高,吹糠见米的增收效果让群众非常信服,技术推广起来更容易了。

2019年至2020年,昭通加大了对低效竹林改造的投入,全市竹笋产量从2017年的8.1万吨,增加到了2020年的33.2万吨。

效益是最好的助推剂。昭通一手抓低效竹林改造,一手抓新植新造。截至目前,已新植竹子370多万亩,全部都为小径笋用竹。

“如今,全市共有竹资源681万亩,昭通竹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了后来者居上。”黄启贵介绍道。

目前,昭通市方竹资源面积占全国的64.4%,筇竹资源面积占全国的86.8%。

从2021年开始,昭通市委、市政府和林草部门聚焦竹产区群众的需求,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5米宽的产业路建设了707公里,1.2米至1.5米宽的采笋道建设了1500余公里,3.5米宽的防火通道建设了860公里,总建设里程达3112公里,极大地便利了笋农的管护工作,增加了竹笋产量。

截至2024年,全市已建成19个竹笋初加工企业;2025年,又有22个相关项目纳入规划。这些初加工企业规模不一,小型的可满足几百吨竹笋的初加工需求,而大型企业则能处理4000—5000吨鲜笋。

近年来,昭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厚的政策服务企业,加大对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工企业从2018年的14家增加到了如今的38家。

“现在的新生村,群众已经靠着种竹、卖笋,日子过得今非昔比了。”黄启贵满脸欣慰地说道。

因为常年在外指导竹产业发展,黄启贵经常出差,曾连续几个月不回家,他说:“全市140多个乡镇我全部用脚步丈量过,适宜种植竹子的每一个村都有我的脚印。”

2007年,黄启贵在出差推广竹子种植的途中,车辆侧翻导致他右脚踝关节和腰椎骨折,被鉴定为工伤八级。当时医生判断,他可能下半生都要在床上度过了。然而,常年爬山涉水、喝山泉水、吃野果练就的强健体魄,竟让他战胜了伤病。他不但慢慢地养好了伤,甚至又能重新走进竹林里,走近那些如饥似渴期盼科学种植技术的竹农身边。

2019年,黄启贵被评为“乌蒙工匠”;2020年,被评选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在昭通,像黄启贵一样默默耕耘在竹产业发展一线的林业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为推动这一富民产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昭通林草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昭通竹产业产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实现综合产值191.6亿元。竹产业已经成为昭通覆盖人口最多、优势最突出、助农增收效果最显著、带动效应最强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记者 吕 翼 刘静涛/文 张广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