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竹涌,竹涛阵阵。清明过后,走进大关县木杆镇向阳村,目之所及,万亩竹林如巨大的绿毯铺展在连绵的山岗岭壑间,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受季风带湿润气候滋养,筇竹正拔节生长,采笋人在竹林间忙得不可开交。
(一)
滇东北的云层压得极低,裹挟着湿气的晨雾尚未散尽。在海拔1500米的向阳村汪家坪山坳里,笋农顾大坤用尿素袋改制的背篓已被晨露浸出水痕。“哦——吼——”一阵阵穿透竹海的长吟惊起一群鸟儿。这长吟三成是联络同伴的信号,七成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宣告。
不同频率的“哦——吼”在山谷间回荡,像极了竹子拔节生长的节奏。
顾大坤的目光在翠绿的竹子间搜寻,右手如闪电般探出,一把攥住破土不足三日的嫩笋,手腕一抖,只听“咔”的一声脆响,笋尖断裂处渗出清亮的汁液。没过多久,他的袋子里便装满了大自然的馈赠。
采笋季一到,顾大坤便离开上高桥的建筑工地,回到向阳村,一头扎进竹林。他说,家里的5亩竹林每年能带来近万元收入,比外出打工划算得多,尤其是春笋采摘季节,收入更为可观。
“采小留大,竹子才长得好!”顾大坤边说边撩起衣襟擦拭脸上的汗珠。
自2019年种下筇竹后,顾大坤通过村里组织的筇竹种植培训,对筇竹种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当提起董文渊教授,顾大坤都会竖起大拇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作为西南林业大学的竹类研究专家,董文渊带来的筇竹种植技术,让向阳村焕发新生。在他的指导下,村民们学会了科学的竹林管护方法。
望着满山的翠绿,顾大坤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现在种筇竹的收益是以前种苞谷和烤烟的几倍,每年都有人来村里收购竹笋,价格十分可观。种筇竹不仅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
郁郁葱葱的筇竹将向阳村托举在竹海中。10多年前,这里的山林还是一片石英砂采矿区。那时,机器的轰鸣声几乎掩盖了大自然的声音。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将曾经的废弃矿坑变为如今的竹海仙境。
(二)
“程志贤,51斤,255元。”
“刘从莲,40斤,200元。”
……
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一边称重,一边结算,笋农们拿着当天的劳动所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背着新鲜竹笋的村民一批接一批地来到收购点,一袋袋竹笋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等待着运往加工车间。笋农们围在一起交流采笋经验,盘算着这笔钱的用途,脸上满是期待。
夕阳给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镀上了一层金边。身着工装的石清玉手持扫描枪,在“嘀嘀”声中穿梭于货架间。她仔细清点着即将出库的产品,反复核对每一批货物的数量和目的地。这批笋制品将发往长沙、重庆。自从家门口建起工厂后,石清玉有了稳定的工作,再也不用外出打工。她说:“现在既能照顾家里,又有稳定的收入,真的很满足。”
竹笋加工车间内,杀青、切割、蒸煮……数十名工人身着工作服,熟练地对新鲜竹笋进行精深加工,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我们的产品开袋即食,包含清水笋、罗汉笋、翡翠笋等品类。目前已接到来自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的大批订单。”董事长程公毅说。
只有持续拓展市场,方能确保向阳村的筇竹产业蓬勃发展,为村民带来更多经济收益。这段时间,程公毅辗转全国各地走访客户,了解市场需求,洽谈合作事宜。
程公毅与向阳村村民紧密合作,承诺以公平的价格收购竹笋,让村民的辛勤付出得到合理回报。同时,公司持续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的二期生产线将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这条生产线技术流程为:竹笋收购后立即送入冷库分级处理,随后置于零下196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中锁鲜,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鲜嫩口感与营养成分,最后依托高效的冷链物流系统,快速将产品送达消费者餐桌。
程公毅表示:“我们的产品品质出众,市场潜力巨大。虽然公司目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只要加强市场推广,一定能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为向阳村村民创造更多收益。”
(三)
向阳村是大关县20个竹产业专业村之一,也是大关县筇竹产业园所在地,辖区内有云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国丰林产品实业有限公司3家涉竹龙头企业。
竹笋加工厂的建立和投产,让竹产品交易日益活跃。村民们每天关注市场动态,仔细对比各企业的收购价格与条件,力求让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更高收益。
在云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展厅,竹子的加工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竹笋采摘、精深加工到竹制品生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42岁的倪良群在云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负责竹笋切头工作,自公司成立以来,她便一直在此工作。提及建厂初期的情况,倪良群激动地说:“我家的4亩土地现已成为工厂的一部分。”
当初,听说要在向阳村建设筇竹产业园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只要村里有了工厂,大家就能在家门口工作。村民们十分支持征地工作,不到半个月,一份份按满红手印的征地协议书便交到了村支书手中。
倪良群说:“当初,村里的工作人员找我们协商征地事宜时,我第一个签字同意。与其让家里的土地长期闲置,不如将其利用起来,助力村里发展。现在村里有200多人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两全其美。”
站在向阳村山岗俯瞰,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尽收眼底,胸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村民们学会了与自然对话,将一根根筇竹化作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这卷浸润着竹香的乡村振兴图鉴,正沿着北纬29度的山脉徐徐铺展。
记者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