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4月23日

深入推进“生态强市”建设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 叶 康 孙贵波 王国江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昭通牢记嘱托,深入推进“生态强市”建设,认真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加快推进绿色化发展、低碳化转型、循环式利用,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在云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作出昭通贡献。

“你已进入禁捕区域,请立即离开!”近日,巧家县农业农村局布设的高清摄像头精准锁定一名靠近禁渔区的垂钓人员,数公里外的禁捕智能监管平台同步弹窗预警,通过远程喊话系统完成劝阻。

“过去查处违法垂钓、违法捕捞如同‘猫抓老鼠’,现在有了科技支撑,执法效能显著提升。”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巧家2023年渔政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技术人员赵庆敏告诉记者,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动态,执法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对金沙江流域(巧家段)、牛栏江(巧家段)共216公里的禁捕水域、河道、堤岸等重要点位实施24小时智能巡防。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境内共有长江干流支流393条,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昭通市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采取积极有力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建成禁捕视频监控点位546个,累计放流各类鱼苗1188万尾,在全省长江禁渔考核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

“快看!这是金沙鲈鲤和青石爬鮡。”走进镇雄县果珠彝族乡鱼洞生态观测点,工作人员姚明昌正忙着记录监控情况。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赤水河的水越来越清澈了,鱼儿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增加了。

曾经的赤水河,由于过度捕捞、污水直排等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鱼类越来越少,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甚至一度消失。为保护好赤水河生态环境,昭通市扛实“源头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整合资金52.43亿元,深入实施全面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行动。目前,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的17个乡镇实现“两污”处理设施全覆盖,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全部退出,后续生态修复工程全部完成。同时,修复矿山278座,建设河道防护林带1460公里,实施退化林修复4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基本实现流域内“看不见荒山、看不见裸土”。

“以前,我们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河水变臭。”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村民常吕共说,现在各家各户产生的污水通过管网流入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后再排放,水更干净、更清澈了,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经过系统治理,赤水河(昭通段)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鱼类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43种。2023年,赤水河(昭通段)保护治理工作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以“守护好一江碧水”为牵引,昭通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昭通。数据显示:2024年,昭通14个国控断面、22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全部达到100%,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成为云南省唯一连续4年进入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前30位的州市;第一批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城乡绿美面积1万亩。治理持续加快。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磷石膏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10个百分点;昭通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保持99%以上;城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