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守护“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讲述公安故事主题巡回报告会州(市)专场首场走进昭通,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公安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增强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与理解。
这场报告会讲述的故事人物,有原鲁甸县公安局茨院派出所所长王崇龙,这位2011年因公殉职的民警,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人民警察爱人民”;有原永善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教导员黄方彬,他的从警生涯诠释了奉献与担当……在云南广袤的红土地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无数公安干警用自己的忠诚与担当,守护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我们全部都是素人演员,虽然没有丰富的表演经验,但我们在舞台上呈现的就是真实的工作场景。”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宣传处民警、执行导演聂孝基说,这场活动涉及云南1所高校和昭通、普洱、红河、大理4个州(市),将历时1个月,由80名公安民警、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以下简称“辅警”)用亲身经历向观众讲述警徽背后的故事。昆明市公安局新闻宣传处四级警长邓谦表示,昆明公安精心挑选了21名民警、辅警参加此次主题活动,他们勇当“排头兵”“支撑者”“展示者”,用激情点燃舞台,传递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
鲁甸县公安局文屏派出所民警王巍在报告会中参演的节目——《战友!欢迎归队!》尤为感人。王巍从小就听着警察的故事长大,心中早早地种下了从警的种子。王巍的父亲在公安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维护一方安宁奉献了一生。受父亲影响,王巍毅然继承了父亲的警号。对于王巍来说,那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每次听到这些故事,看到这些表演,都会热泪盈眶,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经历。”王巍说,这种本色出演带来的真实感与代入感,是公安题材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当民警、辅警们站上舞台,他们不是在表演角色,而是在重现他们的人生——那些惊心动魄的追捕、平凡琐碎的调解、生死一线的救援,都曾真实地发生在云岭大地的某个角落。
在云南公安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些名字永远闪耀。黄方彬,永善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原教导员,2016年1月5日因公殉职,年仅43岁。从整治万和乡“彪悍民风”到创新农村客运管理模式,从“生死岩”急流中救出7名群众到在鲁甸县地震灾区坚守15天,黄方彬用21年的从警生涯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深刻内涵。而王崇龙的故事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这位被群众称为“牛魔王克星”的派出所所长,为铲除盗牛团伙在村寨扎营75天,能从狗叫声中判断盗贼的动向;他创新研发警民联动平台,构建了“一呼百应”的治安防控网络;他走遍辖区的每个村寨,与各族群众亲如一家。2011年3月11日,积劳成疾的王崇龙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39岁。出殡当日,长街人头攒动,“我们的好所长一路走好”的标语在寒风中格外醒目。
黄方彬、王崇龙只是云南公安系统因公牺牲民警的代表,在我们如今美好生活的背后,是他们在默默付出。他们以忠诚为底色,以担当为画笔,绘就了云南的平安画卷,成为云南公安历史上永不褪色的记忆。
在守护“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实际行动中,创新是云南公安的又一鲜明特色。从王崇龙研发的警民联动平台,到黄方彬创建的农村客运公司化运营模式……云南公安始终在探索更适合这片土地的警务创新。鲁甸发生地震后,黄方彬带队驰援灾区,强忍身体上的病痛坚守了15天,确保救灾“生命线”畅通。而今天,新一代昭通公安民警正在继承这种精神,通过讲述公安故事主题巡回报告会等活动,让警民关系更加紧密。正如聂孝基所说,希望通过真实的故事,给观众更多工作上的启发和奋进的力量。
这种创新精神还融进了日常服务的点点滴滴。昆明21名参加此次活动的民警、辅警中,有“昆明好人”、云南省道德模范;在昭通,像王巍、黄圆颂(黄方彬之女)这样的“警二代”正用新方式讲述父辈的故事;在云南省各地,无数民警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创新思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当杨某树——这位曾被王崇龙帮助过的刑满释放人员,跪在墓碑前泣不成声时;当被救群众刘桂仙抹着眼泪说“是他救了我”时;当茨院乡百姓说“治安稳定有一半的功劳要记在王所长身上”时,我们看到了警民关系中最动人的模样。
守护“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报告会走进高校、走进州(市),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清明节群众自发祭奠英烈,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谢意;新一代民警继承警号、传承精神,用行动续写英雄篇章。从王崇龙到黄方彬,从老一辈民警到年轻干警,云南公安用忠诚与担当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正是无数公安干警的默默付出,才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加安宁祥和。
新时代新征程,云南公安将继续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指引,让警徽在彩云之南永远闪耀,让英雄精神在红土高原代代相传。因为在这里,有一种守护,叫云南公安;“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因他们的付出而更加美好。
记者 杨 芳 闵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