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4月19日

路通百业兴

——盐津县交通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通讯员 黄成元

春风拂面,盐津县滩头乡生基村的苗族妇女李洪英骑着电动三轮车,满载新摘的茶叶驶向集镇。平坦的水泥路上,她的身影与葱茏的生态茶园相映成趣。“以前赶集要走一天山路,现在30分钟就能到集镇。”李洪英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样的变化,正是盐津县近年来全力推进交通建设的生动写照。

破局:从“行路难”到“四通八达”

在庙坝镇黄草社区2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李佳才正指挥工人将一箱箱鲜果装车。“产业路没通之前,运输猕猴桃全靠人背马驮,损耗率超过30%。”他指着眼前4.5米宽的水泥路感慨,“现在大货车直接开进基地,运输时间缩短了,损耗低了,收入也就提上来了。”

这样的蜕变源于盐津县“毛细血管”工程的实施:累计在30户以上自然村建成硬化路369.957公里,改造危桥12座,实施安防工程194.019公里。如今,全县100个村(社区)实现硬化路全覆盖。

盐津县按照“拓宽主干道、打通断头路、配套产业路”的思路,规划了全程170余公里的县域交通大环线,将全县的产业带和乡村振兴示范点串联成网,形成“下了高铁上高速、下了高速进环线、进了环线有看点”的“长藤结瓜”格局。站在普洱镇山顶远眺,G247国道如巨龙般沿关河而行,各类车辆川流不息。这条联通滇川两地的交通“大动脉”,已成为拉动盐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更令人期待的是,渝昆高铁建成通车后,盐津将融入昆明“1.5小时经济圈”。

赋能:“交通+产业”激活发展动能

在落雁乡5000亩稻田边,新修的产业路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种粮大户王建国算了一笔账:“产业路修通后,农资进田、稻谷出山,每吨的运费降了80元。”

这样的“黄金通道”在全县随处可见。落雁乡共和村已建成4条总长7.2公里的产业路,惠及260户1009人。村民黄世虎种植了15亩茶树,产业路的修建让茶叶收购商可以直接到茶园收购。黄世虎种植茶树的年收入可达7万元。这些蜿蜒的产业路,如同一条条纽带,为特色产业发展打通了脉络。

驾车行驶在庙坝镇民政村的乡村公路上,沿途的油菜花竞相绽放,甚是美丽。这条按“四好农村路”标准打造的乡村旅游线路,已成为旅游爱好者自驾游的热门路线。“我在路边摆摊卖土特产,10天就赚了3000多元。”村民刘翠莲在自家的院坝边支起了凉粉摊。

展望: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形

在渝昆高铁盐津南站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站房钢结构吊装。这个重要的高铁枢纽站,未来将实现站内高铁、公交“零换乘”。

牛寨乡龙茶村的施工队正对最后3公里村道进行硬化。“今年要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的80公里道路硬化和60公里安防工程。”盐津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座危桥改造已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将惠及1.2万名群众。”

盐津县正持续做好渝昆高铁、永盐高速的援建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做好G247盐津段提质改造和渝昆高铁盐津南站片区客运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域交通循环互通大环线、普洱雷坪公路改建等路网项目建设……

暮色中的盐津,G247国道上车流如织,村道上的太阳能路灯似繁星点点。从“路难行”到“九衢通”,一条条道路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助力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在这幅波澜壮阔的交通画卷里,盐津正以路为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