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民族小学 邱海楠
在奔腾不息的金沙江畔,有一片孕育着民族团结的沃土:教学楼里飘荡着苗族芦笙的清音,操场上回响着彝族月琴的旋律,文化墙上记录着56个民族的美丽故事。这里,便是我就读的学校——永善县民族小学。70多年前,在民族团结先驱张冲爷爷的关怀下,这所昭通市唯一的省定寄宿制民族小学拔地而起。如今,当我们抚摸着校园里那棵与学校同龄的老榕树时,仿佛能听见上万名各族学子欢唱的成长乐章。
我们的校服衣襟上,绣着苗族蜡染的花纹;课间操的音乐里,跳动着彝族打跳的节奏。每天清晨走进校园,我总会在民族团结教育展厅前驻足。苗族同学讲解着祖辈迁徙的背牌故事,彝族小伙伴演示着古老的火把节祈福仪式。最让我难忘的是开学第一课,老师给我们讲述红色文化长廊里那些泛黄相片背后的老故事:48名首届“凉山班”的彝族学生在安祖荫校长的带领下渡过金沙江,后来成为解放凉山、建设凉山的骨干。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我们校园里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老师们常说:“每颗石榴籽都要红在祖国的大花园里。”为了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晨读时,《诗经》与《阿诗玛》隔空对话;课间操里,巧妙融入傣族孔雀舞;数学课上,用“民族村寨旅游路线”来讲解比例尺。在每天的课后服务活动中,我们跟着老师学跳彝族达体舞,用苗语朗诵古诗,在蜡染布里描绘家乡山水。这些跃动的文化符号,早已成为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望,我终于读懂了校园里那尊石榴雕塑的深意:70多年来,各族师生在这里相知相亲,就像紧紧相拥的石榴籽,而学校精心培育的民族团结之花,早已从金沙江畔一路绽放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亲爱的母校,您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开启知识的钥匙,更是在我们心灵深处种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这粒种子,必将在我们的生命中长成守护民族团结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