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县在实现“老有所养”的基础上,通过打造“零工之家”灵活就业平台,组建“银发调解室”参与社区治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二次价值”。“老有所为”让夕阳红更美、更精彩。
“零工之家”
灵活就业托起银发价值
今年61岁的镇雄县南台街道沛泽苑社区居民李申会每天都会到社区的“零工之家”,和老姐妹们围坐在一起边唠家常边做手工。她拿起盘扣告诉我们:“像这种扣是做1对3角钱,另外这种叫葫芦扣,做1对2角钱。”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的技术员谭飞会不定时地来这里教大伙儿做盘扣。她说:“我把方法教给她们,讲清楚质量要求,做好以后我们会派专人来回收,工资是按月发放。老人们有空就做,时间比较自由和灵活。”
“零工之家”是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打造的灵活就业平台,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可以在这里重拾针线技艺。
“工作内容简单,一天能挣到二三十元,而且和大家一起劳动很快乐。”安置区居民马献珍开心地说。她每天把孙子送到学校,做完家务后,就会来“零工之家”做些手工。李申会接过话乐呵呵地说:“我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赚点零花钱不成问题。”
作为昭通市安置规模达上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呢噜坪安置区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园,创新“社区+园区”模式,将产业园的剪线头、做盘扣等工序分解为居家代加工项目,园区提供订单,社区组织培训,企业计件付酬。如今,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已形成“培训—加工—回收”完整链条,11家企业不仅吸纳了3300人就业,更通过原料加工带动9000人灵活就业,其中老年零工群体贡献了独特的“指尖力量”。
“每年能够带动老年群体人均增收6000多元。”镇雄县南台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组织委员许虹说,“由党组织统一领取服装配件,组织80多名老年人从事做纽扣、剪线头等代加工。”
安置区配套建设的幸福食堂、“老年之家”等,与零工经济形成了“物质+精神”双重供养体系,真正实现从“安置”到“安居”的质变。
银发调解室
余热生辉筑牢治理根基
近年来,镇雄县南台街道文卫社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组建“银发调解室”参与调解工作,9名退休党员干部凭借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将下水道改造等“老大难”问题的化解率提升至90%以上。“老党员们说话管用!”居民陈家贵指着新改造的排水管网感慨地说,“居民们遇到大事小事,他们都会来帮忙处理,大家都很信任他们,也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
这些银发调解员既懂政策法规又知民情冷暖,在调解实践中摸索出了“情理法交融”工作法。“平时多掌握一些信息,多了解一些情况,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调解时,既要兼顾各方,又要公平公正,这样群众才会信服你。”银发调解员成联宽说,“能发挥余热,继续为群众办实事,我心里很踏实。”
老党员们将“夕阳红”演绎成“志愿红”,既破解了社区治理人才短缺的困境,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产城人融合
三机制三平台织密民生保障网
镇雄县是昭通市的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18.28万名老年人,其中留守老人有1.04万名。面对老年群体,镇雄县构建“结对帮扶+联席会议+强制报告”机制,搭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活动阵地,依托政府兜底平台,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及社会公益慈善形成“五社联动”机制;明确托管代理人、包保人、监督人职责;紧盯源头治理,推动家庭监护归位,织密民生保障网。
通过省级创业孵化园、3个产业园和1167个创业工坊集群发展,回引5.3万劳动力在家门口创业就业。“通过解决挣钱和顾家两难的局面,从源头上减少老人、孩子留守的现象。”镇雄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年人有事做,他们的日子会更加充实,生活也更有意义。他们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就有了归属感,晚年生活会更有质量。”
从“生计型养老”到“发展型养老”,镇雄县正在用实际行动破解老龄化社会课题。当银发智慧与社区需求碰撞出火花,“老有所为”不再只是愿景,而是基层治理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