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4月13日

追“光”赴远 携手奋进

——昭通市全面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

从古老的朱提银开采、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到现代的移民搬迁,从红色革命的烽火岁月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征程,广袤的乌蒙大地上,昭通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深化民族团结内涵,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

回望历史,昭通各族人民始终将国家统一视为至高无上的使命,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风云变幻,守护疆域完整、促进民族和睦的信念从未动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在乌蒙大地上繁衍生息,彼此尊重、相互交融,以文化交流、经济互通为纽带,编织出紧密相连的民族关系网,让民族团结的火种代代相传,为昭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民族团结进步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书写着各民族携手奋进、共创辉煌的动人篇章。

古道雄关 手足相亲

云横雾锁,深涧高壑,苍茫的乌蒙山千仞壁立。历史上的昭通是出川入滇的战略通道,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唐的石门道,在这里交会重叠。

距盐津县城20公里的豆沙关,古时就是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豆沙关西侧崖壁上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虽已历经1200余年的风霜,却依然字迹清晰。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因不堪吐蕃连年征讨的重负,南诏王异牟寻遂派使臣与唐朝修好,以表达重新归附的愿望。翌年,唐德宗李适派御史中丞袁滋前往云南,正式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接到圣命后,袁滋一路向南,历戎州(今四川宜宾),途经石门关,见朱提江(今大关河)两岸壁立千仞,深受震撼,便刻石记事,以纪其行。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内容,不仅佐证了唐朝与南诏修好的历史事实,也成了早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2000多年过去,民族团结之花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常开长盛。沿着蜿蜒的公路盘山而行,一直通向大山之巅,清冽的山涧水奔流而下,这是通向盐津县滩头乡生基村的道路。

生基村是苗族聚居村,过去由于地理环境、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这里经济发展缓慢。

乘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春风,生基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探索创新、破解难题,开始了“蜕变”之旅。当地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对原有茶园进行提质改造,并在寻找市场和打造茶叶名优品牌上狠下功夫。在盐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茶叶产业焕发生机,每年可为茶农创收300万元,为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茶农朱世花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从1996年的14亩茶园发展到今天的28亩,年收入从6000元增加到如今的6万元,这是朱世花经济生活的变化,也是昭通市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建设好美丽家园的一个缩影。

红色扎西 携手奋进

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威信县,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在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各族儿女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忱并肩作战,在枪林弹雨中生死相依。扎西会议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昭通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入滇第一县,近年来,威信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于2021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4年9月,扎西会议纪念馆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欢饮拦门酒、欣赏紫薇树、观摩特色蜡染、围着篝火跳芦笙舞、体验民俗“打糍粑”……走进水田镇湾子苗寨,一项项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活动令人流连忘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湾子苗寨紧扣“讲好‘扎西会议’故事、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凯歌”主题,用好红色文化、苗族文化资源,让苗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当地村民陶群在寨子里经营着一家名叫紫薇山庄的农家乐,他说:“旅游旺季,紫薇山庄每天能接待上千人。”

在巍峨的山崖之上、奔腾的赤水河畔,水田镇龙洞村崖上石寨成了旅游热门地。曾经,这里大山阻隔,交通闭塞,村民盖房子只能就地取石而建,形成了独特的石头房景观。如今,“石头寨”一栋栋民宿依山而建、视野开阔;一栋栋别致的石房镶嵌在连绵的群山之间,高低有序、错落有致;一条条石板路四通八达、平整宽敞,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

“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龙洞村村民郑祖忠说,如今通往外面的路修好了,也变宽了,15分钟就能到集镇上,“路不通时,里面的人想出去,现在是出去的人想回乡发展”。

像龙洞村这样的村子在威信比比皆是。近年来,威信县着力培育“红色教育+农文旅”,重点打造花房子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江西会馆会议会址展示园等,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动研学旅游与民族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康养+农文旅”,扎实推进等级景区、和美乡村、传统村落等申报创建,打造西南片区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扎西红色小镇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赤水崖、庄子上、环山览胜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扎西老街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省最美乡愁旅游地”,扎西会议纪念馆入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资源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的创建之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流水潺潺的扎西老街,游人如织、人声鼎沸,民族广场上各族儿女围着牛皮鼓欢快地跳着芦笙舞,共同庆祝威信各族儿女的幸福新生活。

胸怀家国 共谱新篇

当时代的巨轮驶向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这一重大历史节点时,移民搬迁工作无疑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2021年3月25日,巧家如期完成白鹤滩水电站下闸、蓄水、移民安置验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为之欢呼。自2011年以来,从移民安置规划编审到移民安置实施,10年间,各族干部群众担当作为、倾情付出,他们用奉献和努力在金沙江畔奏响了一曲万人行动的壮歌。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一边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边又是即将被淹没的家园,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逃不开这两难的选择。

“祖祖辈辈住习惯了,说实话,最初我是真不想签这个搬迁协议。”说起当时的情景,莲花石村民小组的雷有明直言不讳。

莲花石村民小组是白鹤滩水电站淹没区,需要整村搬迁。“他们前前后后往我家跑了20多次,电话打了上百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雷有明最终被移民干部感动了,不仅自愿签订了安置协议,还主动带头动员其他10多户村民签订了协议。

随着白鹤滩水电站下闸蓄水,往事已沉入水底。但是曾经发生和存在的一切,绝不会在岁月的苍烟落照中消亡:全县第一个在生产安置协议上签字的退伍军人赵远顺,放弃会泽县优越的条件而选择留在巧家的王绍华,搬进黎明安置区真正走向“黎明”的棉沙村民……他们将对小家的眷恋升华为对大国重器建设的支持,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也在生活的点滴交融中让“四个与共”融入心灵深处。

走进双河社区(金塘安置区),每栋楼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标识,牛、羊、马、苹果、草莓、葡萄……移民群众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双河社区为不识字的群众贴心设置的楼栋标识贴,方便他们轻松找到回家的路。在这里,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彼此包容、相互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熟悉新环境、学习使用新家电、共同跳起广场舞。学校里,汉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的孩子们坐在一起学习新知识,共同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分享彼此的文化习俗。

在镇雄县赤水河源头,各族群众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共同守护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各族群众感恩奋进,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绥江县,各族群众欢度苗族花山节、共办龙舟赛、同享沙滩音乐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昭通民族团结进步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各族人民向着更加繁荣、和谐、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

(图片由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提供)

记者 谭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