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从1997年“干沙滩”上建起的移民村,到如今成为拥有6.6万人的“金沙滩”,闽宁协作培育出文旅融合、电商赋能、产业联动的“闽宁模式”。福建的“爱拼敢赢”与宁夏的“坚韧奋进”碰撞出创新火花,东西部人才、技术、市场要素深度交融。
深化“山海情”文旅品牌、共建产业园区、聚焦招商引资、推动电商平台与实体产业结合……今天,从产业帮扶到制度创新,从资源整合到文化共融,协调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
【链接·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
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从新安江看发展底色
4月的新安江,江水如镜,沿岸油菜花迎风绽放,与白墙黛瓦的徽派村落相映成趣。
一大早,安徽省黄山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兴华登上快艇,前往皖浙交界处的新安江街口断面,与浙江省杭州市派出的监测人员会合。
行至监测点,双方用深水取样器沉入指定水深区域采集水样,混匀、静置、过筛后,再将水样均分,带回各自实验室分析。“这样的两省联合监测,每月定期开展两次。截至目前,新安江街口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王兴华说。
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新安江一路蜿蜒向东,奔流300多公里,经过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最终汇入钱塘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2012年,皖浙两省在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建立补偿标准体系。年度水质达标,浙江向安徽拨付补偿资金,反之安徽向浙江拨付。
历经3轮试点,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稳定向好。2023年,“新安江模式”进入“4.0阶段”,向更广范围、更深内涵、更丰富的形式拓展。
2023年,补偿资金总盘增至10亿元,并从2024年开始,在10亿元基础上参照两省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建立逐年增长机制。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范围扩大至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全域和浙江省杭州市全域。
“让下游地区主动帮助上游地区谋划绿色发展之路,让上游地区摆脱单纯依靠资金补偿的局面,真正体现了激励与约束并重,实现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互利共赢,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生态补偿处处长王家胜说。
从“试点”到“样板”,从资金补偿到产业协作,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皖浙两省不断创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链接·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天蓝地绿水清,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我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
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经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2024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8%。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我国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首超14亿千瓦,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中欧班列看开放“密码”
3月21日上午,随着满载电子产品、机械配件、化工产品等货物的X8489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中欧班列(西安)2025年开行量超过1000列,较去年提前8天。
千年前,络绎不绝的驼铃商队串起古丝绸之路盛景;如今,呼啸穿梭的中欧班列铺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图景。
德国的汽车、波兰的苹果、荷兰的奶酪、哈萨克斯坦的面粉……越来越多的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共享中国市场红利。
荷兰物流企业新丝绸之路物流公司医疗保健运输销售主管杰夫·莫莱纳尔斯说,中欧班列能同时满足企业开拓欧洲和亚洲市场的需求,为荷兰医药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欧班列让更多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中亚、欧洲。
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钊介绍,中欧班列(西安)的运输时间只需15天左右,比海陆联运节省了近一个月时间。
中欧班列彰显开放魅力。
在国内,依托中欧班列,西安、成都、郑州等内陆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虽然不沿边,不靠海,但是在这里能看到全世界。”西安国际港站值班站长李沛说,目前,西安国际港站稳定开行国际干线18条、“+西欧”集结线路26条,国内20多个省份的货物在西安集散。
在境外,中欧班列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和产业园区。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站,因中欧班列的开行,业务量成倍增长,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中欧班列目前累计开行超10.5万列(含回程)。在境内,93条时速120公里图定中欧班列运行线联通125个城市,在境外,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亚洲11个国家超100个城市。
跨越山海,追风赶月。中欧班列一路前行,不断跑出对外开放“加速度”。
【链接·高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负面清单“做减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历经8次缩减,不断放宽准入,从最早190项缩减到现在的全国版29项和自贸试验区版27项;去年11月新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施行,制造业领域限制性措施“清零”。营商环境做“加法”:前不久,《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出台,明确扩大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
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在全球保护主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
从花牛苹果看发展初心
春耕时节,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果农忙着修剪枝条、施肥浇水,二十里铺村果农武正全信心满满,“管护好果树,争取多结果,盼着今年再获丰收。”
红苹果映红了老乡的日子。武正全算起账,“置办防霜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苹果亩产7000斤,优质果率达90%以上,好果子卖上了好价钱。”武正全成立的苹果合作社,带动17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麦积区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苹果色、味、形俱佳,如何把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靠技术种果树,农民挑上“金扁担”。武正全介绍,自家果园果树的高低和疏密都严格控制,为每棵果树留足生长空间。
完善基础设施,为丰收增添底气。“过去,山上不通车、不通水,难种也难收。”二十里铺村村民董桂红说。前些年,麦积区整合项目资金1.7亿元,建成南山花牛苹果基地15万亩,配套建设产业路360公里、提灌工程6处。董桂红在基地当起了产业工人,一年能赚3万多元。
多措并举,苹果产业茁壮成长。麦积区支持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不断优化苹果种植结构,实现苹果“早、中、晚”“红、黄、绿”合理搭配;开发苹果脆片、苹果花茶等精深加工产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真正做到靠品种取胜、靠品质争先、靠品牌出彩。
苹果产业如何带动更多农民增收?麦积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吸纳务工、入股分红、销售果品等多种方式,建立起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了农民稳定增收。去年麦积区销售花牛苹果64万吨、实现产值25.6亿元,“天水花牛苹果”品牌价值达62.77亿元。
【链接·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比上年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4,比上年缩小0.05。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2024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全国共有625万人、3362万人、439万人分别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
(人民日报记者吴秋余、贺林平、邓剑洋、秦瑞杰、董丝雨、李俊杰、李心萍、葛孟超、王锦涛、王 浩、喻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