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3月29日

鲁甸:锚定“三力” 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

◆通讯员 王艳琼

近年来,鲁甸县在招才引智、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融合等方面持续用力,紧抓苹果、马铃薯、肉牛、生猪等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创新采用“人才+项目”模式,加速构建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倾心引才“聚合力”。基于全县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鲁甸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原则,重点聚焦党政机构、企业、园区等用人主体,实施“一把手”主抓“第一资源”战略,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书记领办人才项目”。以“朱提人才”品牌为载体,创新开展“初心伙伴”县外人才项目,建立了“初心伙伴”人才库,颁发了35份“初心伙伴”证书。同时,与上海市普陀区甘泉外国语中学等学校签订了“校对校”对口帮扶协议,与9家单位建立了“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关系,帮助培养了234名本土人才。通过公开招聘、以才引才、逆向引才等“全职+柔性”的引才方式,克服了编制紧缺的难题,成功引进657名各类人才,其中包括5名博士、43名硕士,为全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悉心育才“提内力”。鲁甸县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以“人才服务月”为平台,采取“抓重点+带常规”“阵地练+网络学”“专家讲+实地训”等多种模式,组织开展了高层次人才沙龙、百名专家进乡村等一系列活动,及时回应了人才关切的问题,做好了服务人才的每一件“关键小事”。依托校地合作建设的高校干部人才培训基地,选派了45名干部人才前往上海市普陀区进行培训和锻炼,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2期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共计培训50人次;开展了1期暑期教师培训,培训2026人次。同时,着重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人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结构,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目前,已有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了2650名农村实用人才和331名高素质农民。

产才融合“添活力”。鲁甸县不断拓展校地合作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协同、企业主体的“四位一体”推进机制,优化了校地合作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工作模式。积极组织县域内的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了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乡村CEO培训中,有3名人才成为乡村CEO培养对象,尤家湾成为昭通乡村CEO实训基地。乡村CEO学员创新的“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乡土人才发展花椒产业。此外,15名专家围绕苹果、马铃薯、肉牛、生猪四大产业开展了实地帮扶服务,帮扶了19家企业、15家合作社和69户种养大户,结对帮带了45名本地农业科技人才,有力推动了鲁甸县苹果、马铃薯、肉牛、生猪四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