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 睿 彭明星
近日,大关县人民医院迎来了第二批8名上海“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这支由脑血管科、眼科、心内科、胸外科、骨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将在大关县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帮扶工作,为大关县人民群众带来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助力大关县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刚到大关,帮扶专家们便迅速投入工作中,参与科室查房、病例研讨、手术主刀等工作,以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方案。
“今天可以下床稍微走走,但是不要太用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万方查房时耐心地叮嘱患者。
3月14日,第二批上海“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抵达大关第五天,71岁的罗云尚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从寿山镇紧急送至大关县人民医院就诊。罗云尚情况危急,大关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迅速启动绿色通道,万方为患者成功完成了手术,这是大关县人民医院首例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完成的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自沪滇协作“组团式”帮扶项目启动以来,凭借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支持,大关县人民医院首次成功实施了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甲状腺癌全切手术、直肠癌根治手术等在内的多项手术,累计推动了82项新技术、新项目落地,惠及390余名患者。2024年,大关县人民医院门诊诊疗量达到188193人次,住院患者达12937人次,专家门诊服务44548人次,完成手术3023台。如今,大关县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大病不出县”正逐渐成为现实。
在上海“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的助力下,大关县人民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医院结合帮扶科室的需求,积极筹措资金2096万元,加强了医疗设备配置。开设了专家门诊和MDT联合门诊,优化了门诊服务流程,新建了介入导管室,开启了介入诊疗的新篇章。同时,大关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健康管理中心,实现了工作重心从治病向健康管理的转变。此外,医院还建立了昭通市首家“县、乡心电一张网管理”的心电网络中心,通过网络连接了县域内的10个乡镇卫生院及邻近的永善县墨翰乡卫生院,帮助乡镇卫生院完成多例心电图诊断,及时发现并转诊治疗心绞痛患者、心律失常患者等。
在专家们的专业知识和精湛技术的推动下,大关县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17个重点帮扶科室由弱变强,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优质护理科室11个,参与临床研究6项。
上海帮扶团队不仅提供了直接的医疗帮扶,更注重人才培养。通过申报医疗“组团式”人才带培项目、建立“帮扶专家名医工作站”等方式,制定了“双向选择”和“双向考核”的师带徒机制,手把手培养院内骨干人才61人,开展了800余次教学查房,培训了2800余名学术人才和1500余名手术操作人才,为大关县培养了一批本土医疗人才。
孟选飞是大关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的医生,自师带徒机制启动以来,孟选飞在手术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医疗技术。他表示,过去需要跑到外地学习,现在专家就在家门口,不仅自己能学到新知识,大关的患者也能享受到上海专家的医疗服务,减轻了经济负担。
为了让山区群众更便捷地享受专家的优质诊疗服务,帮扶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坐诊,带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实现整体提升,初步形成了分级诊疗模式。自2023年8月以来,上海帮扶团队累计开展了60余场次健康义诊和下乡巡诊活动,惠及2万余名群众。
随着第二批上海“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的到来,沪滇协作“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迈入了新阶段。未来,大关县人民医院将抓住政策机遇,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培养更多本土医疗人才,让健康之光惠及更多山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