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芳
1994年版《盐津县志·大事纪年》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的部队在行军过程中,一支队伍由筠连经牛皮寨,中慕容至杉木滩(疑应为撒鱼沱),于关河东岸鲢鱼洞、鹰嘴岩等处遭清军伏击而返回四川。同治二年(1863年)一月上旬,石达开率领10多万主力部队同清军进行了横江之战,是役,太平军损失4万人。石达开被迫由燕子坡渡关河路过盐津,另寻渡江(金沙江)的地点和机遇。
陈一得主编的民国版《盐津县志》记载:清穆宗同治元年冬,太平军石达开窜扰牛鞞寨、中木用、传丝坝、剑坝等处,折入川。(《云南通志》)翼王石达开率发军数十万之众,由广西、湖南入贵州,所至残破。谋取道于滇以攻四川时,远近震动。迆东州县相继戒严,请援告急者络绎不绝,然省城抚局甫定,弗能顾也。十一月历攻宣威、平彝、镇雄等城未下,军至东川袭陷巧家厅城,达开渡江入川。大关、永善之军盘踞副官村(今绥江县城),掠恩安、鲁甸境内。川滇之交一片扰乱,无完肤矣。
《绥江县志》载:太平天国内讧,翼王石达开窜湖南、经贵州入滇境,企图渡金沙江入川。川督骆秉章沿江截堵,无隙可入,由川南六县入关河,窜至副官村(今绥江县城),烧杀至惨。时清同治元年十月也。
对待这一事件,一向注重真实、治学严谨的科学家陈一得还组织了采访:同治元年十一月,太平军石达开之部下由筠连北走玉皇楼达横江,一支队伍侵入盐井渡属牛鞞寨(牛皮寨),经中木用西至关河杉木滩(疑应为撒鱼沱),欲上袭盐井渡及大关厅。因盐井渡民团于关河东岸年余洞山上布置滚木礌石堵截,所过鹰嘴岩两岸壁立,上岩下河,地势险隘,发军虽众不能通过,遂分为二路,一路仍由原路折出四川许炎(今宜宾凤仪场),一路渡河经传丝坝、剑坝,又遇前途荒山老林,亦难通过,乃越新场转至四川捧印场。
自清同治元年,石达开率10万西征军进入贵州、云南后,他便坚定不移地要实现“久想占据四川”的战略意图,并写下了“踏破河山胆气豪,偏师入蜀斩蓬蒿。临当痛饮黄龙酒,不灭清妖恨不消”的豪迈诗句。
石达开向四川进军,想学三国刘备先占据川蜀,然后征伐中原。无奈天不遂人愿,“出师未捷身先死”,在大渡河就遭遇滑铁卢,全军覆没,凌迟于成都,留下一大堆遗憾和谜题让后人在唏嘘感叹中慢慢咀嚼,慢慢品味。
从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离京,短短5年间,石达开转战苏、皖、赣、浙、闽、粤、湘、桂、鄂9省,于1862年攻占四川石砫厅,进入西南地区,使清朝军政大员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左宗棠、刘长佑等疲于奔命。石达开曾先后率军于1862年4月和7月,分别在忠州、丰都、涪州一带和江津、合江一带试图突破长江天险,攻占成都平原。但是,两次渡江均告失败。后来攻打綦江、长宁也受挫,只得退守綦江东溪。
其时,石达开决定:“分兵三路绕道黔滇,到叙州(今宜宾)以西的木川司(今沐川)会齐,进取成都。”太平军路过云南的3支部队:人台左宰辅李福猷率前旗进攻黔北,牵制清军;天台左宰辅赖裕新率中旗渡江攻宁远府(今西昌),谋乘敌不备,长驱深入;翼王石达开率主力转战川南、滇东北。但最终的结果是,天不遂人愿,三路人马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赖裕新的中旗部队甚至直至主帅战死,都没有和石达开的主力军形成配合……
1862年8月,石达开率领太平军10多万主力部队,沿遵义、毕节地区进入镇雄境内,然后分兵数路迂回入川,使清军首尾不能相顾。他亲自率部出其不意地击败了驻守川南的湘军,攻克四川筠连、高县等州县,前锋直指横江镇。
这期间,翼王石达开打算攻打筠连和邻近的盐津城(隶属于大关厅),于是派出一支部队由筠连经过牛皮寨,从中木用经过万和、肖家坪,沿着大木厂下柏树直抵撒鱼沱,来到年余洞、鹰嘴岩天险处,两岸峻峭的高山直冲霄汉,巉岩绝壁屹立万仞,峭壁岩崖突兀奇怪,巍峨屹立在东西两岸之间,犹如老鹰之利喙者也。谷底是奔腾咆哮、粗犷剽悍的横江(关河),挟裹着野性难驯的猎猎雄风,以摧枯拉朽的威势直逼谷底,白浪翻卷,腾起掀天气势,或咆哮着,或腾挪着、闪耀着、呼啸着,激流溅起掀天的巨浪,吼出裂岸的惊涛。
偏偏此处只有东岸有一条窄窄的小路容人通过。那险境,令人望之而神惊,近之而心怖。兵家守之,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果然,防卫盐津城池的清廷民团早就把守在关口了,准备了充足的滚木礌石,专门用来“招待”从高岩之下经过的来犯之敌。太平军先头部队强攻时,滚木礌石铺天盖地而下,许多士兵被当场砸死,多次组织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在一片鬼哭狼嚎声中,先头部队只得放弃强攻,撤军另作他图。战斗的惨烈场面,可以从《盐津县旧志》的只言片语中窥见一斑,“今游年余洞,当秋夜月明,见岩石峥嵘,江流有声,猿啼蛩吟,风景清绝,令人怀吊古迹,但勿以成败论英雄。”
历史总得有人或物作为见证,年余洞外的华丰寺就是这场天堑抢夺战的见证者。可惜,华丰寺早已坍圮甚或灰飞烟灭,湮没于关河的涛声里了。
1862年12月26日,太平军占领了自古有“川滇门户”之称的宜宾县横江镇、双龙场、玉皇楼一带。夹横江两岸为营,纵横数十里,旌旗相望,金鼓相闻。
横江,是石达开总结前两次渡江失败的经验后精心选择的一处渡江基地。
四川总督骆秉章得知石达开屯聚横江“誓必渡此金河”时,大为恐慌。他知道石达开的大军一旦渡过金沙江,势必席卷川西,拿下成都。生死决战之际,骆秉章不惜孤注一掷,调集了四川境内一切可以调动的军队和太平军决战想抢在春水大涨之前,拔除横江这个据点,以消除心腹大患。他先后调来川军唐友耕部、熊浣章部和滇军杨发贵部扼守金沙江北岸,湘军臬司(臬司即按察使)刘岳昭部、云南提督胡中和部、甘肃提督何胜必部三支大军集中于横江附近,形成四面围攻太平军的态势。
1863年1月8日,双方共30万人马参加的横江大战正式拉开帷幕。双方激战了20多天,太平军各营垒岿然不动,清军却大量伤亡,战局明显对清军不利。
但是偏偏此时出现了意外情况:太平军将领郭集益、冯百年暗中向清将刘岳昭献书请降,约期举火焚寨;清军亦探得横江后山有小路可通太平军营寨。于是,清军各部约定1月30日进攻太平军。是日,太平军正与肖庆高、何胜必相持苦战,横江镇后山忽然鼓声大震,胡中和由后山小路破卡而入。太平军腹背受敌,三四万太平军凭借卵石筑起的城堡、战壕奋起抵抗。最后,他们与10倍之敌激战两个时辰,“铅丸将尽,继以锅铁、碎石”,使清军“死伤不少”。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败退至今石城山脚下的横江镇西黄鳝沟、白果坪一带。与此同时,双龙场也遭到了清军的猛攻,郭集益、冯百年与刘岳昭里应外合,举火焚寨,太平军大本营最终陷落。1月31日,横江两岸太平军的所有据点都失守了,石城山也被迫放弃。石达开只得率余部由横江镇以南燕子坡渡过关河经过盐津境内退往云南昭通、东川。
横江大战,太平军折将近50名、损兵近4万人,元气大伤,这也为石达开日后全军主力覆灭于安顺场大渡河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