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3月10日

乡村振兴政策和群众的“双向奔赴”

——一名“00后”同济学子驻河湾村的15日青春札记

2025年1月,对我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个月。作为一名同济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我参与了学校开展的“返家乡·基层实践”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同心筑梦·济世中华”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来到了彝良县角奎街道河湾村,开启了一段为期半月的“驻村生活”。在这段日子里,我与农村基层干部一起,度过了岁末年初这段最为忙碌的基层工作时光,15天里,我与驻村第一书记巡水源、访农家、探产业,用日记写下:“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基层干部安装轮椅时的叮当声、孩童自制球拍挥动的风声,以及鸡枞菌破土前无声的等待。”

河湾村地处彝良县小米溪河畔,位于角奎街道北7.5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1户2506人,有1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党员75人,脱贫户52户203人。主要种植花椒、花生、玉米、樱桃、桃子、李子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水源点巡护:一杯水的民生温度

河湾村的水源点位于麻窝村民小组,小地名龙井沟,是河湾村11个村民小组及相邻的马窑村5个村民小组的农户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地。2022年,彝良县水务局出资修建了水源点部分设施,群众自己搭接水管后解决了饮用水问题。

龙井沟的水管像血管般延伸进大山,2个村16个村民小组3000余人喝上了清泉。

花椒林与鸡枞田:土地的两种答案

河湾村以种植花椒为主,满山都是连片的花椒林,已投产4100亩,是彝良县花椒主产区。驻村的张书记说:“房屋旁、公路边,都种上了花椒树。”

2023年伊始,专家实地考察后,提出在这片高温湿热的土地发展经济价值更高的鸡枞种植。2023年11月,麻窝村民小组率先进行试点种植,预计2025年7月迎来收获。

“4000多亩花椒林是村民们增收的希望,鸡枞试验田是开启美好未来的钥匙。”张书记指着砖红色的土地说,“等到7月鸡枞冒头时,这里会铺满黑金子。”

近年来,各村民小组自发打造和美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房前屋后,柴垛整齐堆放,庭院干净整洁,村民们在自家院子里种上花花草草,摆满密密麻麻的多肉植物。公路两旁也间植了月季、三角梅,夏季盛开的格桑花分外迷人。

春节暖心接力:从诉求到落地的22天

春节假期前一周,挂联单位到河湾村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为9户“三类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和5户困难党员每户发放两袋米和一桶食用油。挂联单位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人员到群众家里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外出务工打算,宣传冬季取暖、道路交通安全及防电信诈骗等知识,通过摆龙门阵拉近干群距离。

1月20日,张书记带我到麻窝看望截肢的陈忠彪。问起生活需求,陈妈妈说:“要是有一辆轮椅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推着孩子出门晒晒太阳,请联系有关部门申请一辆轮椅。”

2月11日,街道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联系了县残联,拿着陈忠彪的残疾证到县残联申请了轮椅。在陈忠彪家,街道挂村领导和河湾村干部一同安装轮椅,当村党总支书记胡高祥把陈忠彪抱上轮椅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滑动着轮椅在屋子里转来转去。

行走的课堂:乡村教育的N种解法

在辅导孩子们寒假作业之余,我们也带着他们玩“成语接龙”“跳跳棋”等益智游戏,讲解交通安全等知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知识,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

下跳棋时,才一年级的杨思怡思维敏捷,我都快下不过她了。在与三年级小朋友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在学习英语时普遍感到困难。返校后,我与学校的“彩云支南”社团联络,通过“云课堂”等方式,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做点贡献。

王绍安:用胶带与铁丝网做球拍的小男孩

五年级的王绍安活泼好动,我问他喜欢什么运动,他说喜欢打羽毛球、篮球。我想和他切磋一下,但他遗憾地告诉我球拍前两天找不到了,后来我在院子里发现了他用铁丝网、胶带和木棒制作的球拍。张书记告诉王绍安,下次来时送一副新的球拍给他,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张书记说,王绍安看起来很乐观,其实过得很不容易,他的母亲很早就离开了家,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因是脱贫户,村委会为王绍安的父亲申请了河湾村卫生公益性岗位,每月有800元的收入,有时也在县城周边打零工。2024年5月,王父因脑梗死住院,自付费用近4000元,因病后半年内不能做重体力劳动,收入减少,且后期务工困难。挂片的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及时为父子二人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326元,帮助他们缓解了当前的生活困境。

“他挥动自制球拍时透出的朝气与热爱,同世界冠军没有什么区别。”

张开心:公路旁种满鲜花的初二女孩

去张家之前,张书记告诉我,张开心是一个开朗好学的初二女孩,交谈中,她也带给我很多惊喜。

张开心家位于河湾村田坝村民小组,在彝牛二级公路旁。这条公路是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部署的交通精准扶贫“双百”工程,于2019年12月竣工,带动了当地产业、生态、文化发展,也是国家给张开心一家修的“梦想跑道”。张开心的父母平时在城里打工,姐姐在昆明读大学,弟弟刚上小学一年级。院坝里种满了鲜花,3层自建房正在铺地板砖、做柜子等装修,在勤劳朴实的生活中,一家人都是昂扬向上的姿态。

一进门,张开心的弟弟就热情地迎上来,特别活泼可爱。

杨涵:陪伴是最长情的“投资”

我和张书记从田坝出发,前往麻窝村民小组,我不想走盘山公路,想走小路抄近道,于是请正在读高二的杨涵带路。我们在河湾小学碰头,小伙子跑得很快,仿佛即将振翅的雄鹰对未来充满抱负与希望。同为文科生,我们交流了很多学习方法,他在高中成绩不错,我鼓励他通过高考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杨涵家是脱贫户,共4口人。杨父是卫生公益性岗位人员,忙完农活,会在县城周边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杨母在县城的一个小区里做保洁,妹妹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为了照顾孩子,父母没有选择外出务工,坚持早出晚归就近就业,陪伴儿女。尽管生活清贫,一家人却其乐融融。

张书记说:“他们用‘不外出’的选择,给了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完整的家与踏实的未来。”

开春新事:桥与管道的民生答卷

张书记带我抄近路回村委会时,途经一条小溪,溪中几块凸起的石头便是“桥”。对我来说,这样蹚过河水是很新奇的体验,但对村民来说,手拿着农具,身背重物过河存在安全隐患。张书记说,彝良夏季雨水多,河水一涨,跳蹬石头就会被淹没,村民过河很困难。挂联单位通过多方协调,筹措到了主要工程材料,春节后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一座“便民桥”,解决3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出行难问题。

麻窝村民小组地势起伏大,路面很陡,高处人家的生活排水顺着硬化路面往下流,在低处人家门前堆积。彝良夏天温度高、蚊虫多,容易滋生细菌,且恶臭不堪。驻村工作队多次向挂联单位汇报后,筹集到了2万元用于购买排水管道,动员村民们投工投劳共同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

了解到这些民生实事后,我在日记本上写下:“真正的基建不是僵硬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干部卷起裤腿和村民拿在手里的铁锹。”

15天的驻村生活让我读懂了:乡村振兴不是拯救与被拯救的故事,而是政策长出脚,走进土坯房,是轮椅螺丝钉拧紧的希望,也是鸡枞菌在地下默默积蓄力量。

河湾村,再见!

通讯员 周子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