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围坐共商家国事,上下同心向未来》
瞬间定格,一场场围坐,聚焦具体问题,旨在解决落实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
大政方针,在围坐中酝酿——
2013年11月3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民施成富家门前的空地,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现场座谈会”的场地。
“总书记拉着村民的手,自己提问,让大伙儿讲,了解得很细致。”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记忆犹新,那一次,在湘西农家房檐下,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
理念一变,啃下“硬骨头”,有了科学方法指引。
2016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再次强调:“扶贫还是要精准,否则就是手榴弹炸跳蚤,看起来热热闹闹,没有点到穴位上,不解决问题”。
从田间地头,到人民殿堂,一场场围坐,把坚持问计于民和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
(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座相邻,情相融,心相通,志相合……围坐的形式,营造团结奋斗的氛围,传递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的信心和力量。
围坐,汇聚的是众智——
“以前几个教师挤一间房。现在学校使用财政拨款修建了独立宿舍,大家待遇改善,更愿意扎根。”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盘玖仁见证了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飞跃。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
村支书、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货车司机、快递小哥……基层代表齐聚一堂,盘玖仁正是其中之一,他讲了偏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短板问题。
“你反映的问题很实际。”总书记回应道,“十四五”时期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要好好研究。
一个多月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那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
为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听取各领域各方面人士意见建议……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
围坐,凝聚的是信心——
3月5日,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同每一位发言的代表都进行了交流。
来自盛虹集团的缪汉根代表是一名民营企业家,他谈及半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我们都无比振奋”。
当时,就是在这个会场,总书记同民营企业家们围坐一起,鼓励大家“在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
关键时期、关键节点,坐到最需要关心关怀的人身边。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正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代表团审议现场,深情地说:“我特别提出湖北代表团一定得来一下。你们是湖北6000多万人民的代表,我要看望一下大家。”
风雨来袭时,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围坐,积聚的是力量——
惊蛰仲春始,大地万物新,正是提振精神、聚拢合力、乘东风而上的好时节。
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家的餐馆如今红红火火。2020年春节前那个冬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李发顺家,同一家人围坐一圈。
“我想考研究生”“我想当兵参军”。
李发顺的女儿李连欢和儿子李连斌分别谈了自己的梦想,总书记给他们打气鼓劲:“你们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5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参加小院“座谈会”的一家人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
李连欢已经硕士毕业,李连斌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李发顺投资20万元建起农家乐……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曾经“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的地方,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之地。
一家一户、一村一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缩影。
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意味深长——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一次次围坐,初心不变;一年年家国,沧桑巨变。
新时代新征程的浩瀚史诗,人民是见证者,更是书写者。
新华社记者 张 研 胡梦雪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