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3月01日

彝良“三个转变”激发流动党员新活力

本报讯 (通讯员 陈俊鹏 杨桦)近年来,为破解流动党员动态掌握难、学习落实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彝良县立足自身实际,从动态管理、云端互动、暖心服务等方面入手,实现“三个转变”,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动态管理,实现从“信息孤岛”到“数据互联”的转变。流动党员管理的基础在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针对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更新滞后、数据分散等问题导致流动党员成为“信息孤岛”。彝良县建立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动态登记台账,对外出和外来党员适时进行登记,实行“凡出必报”“凡进必登”动态管理制度。通过整合党员信息、流动轨迹、组织关系等数据,实现流动党员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形成了动态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建立线上党支部、开设网络党课、开展线上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参与组织生活,加强了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

云端互动,实现从“线下集中”到“线上家园”的转变。由于流动党员工作、生活地点的不固定,参加组织生活难度较大,线下集中学习模式难以满足流动党员的需求。彝良县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开设“空中党课”,及时发布、推送学习内容,采取“结对子、一帮一”学习方式,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员与流动党员结成学习对子,空中架桥梁,开展网上“送学上门”服务。以“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为载体,紧盯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国庆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重大时间节点,提醒和督促其到党组织报到,采取召开建言献策座谈会、集中培训、送学上门等形式,组织党员汇报思想动态、宣讲政策理论,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党组织的凝聚力。

暖心服务,实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关怀”的转变。彝良县主动作为,构建流动党员“暖心工程”,建立乡镇(街道)流动党员服务站16个、村(社区)服务点155个,探索“单独建、联合建、孵化建”等组建方式,在昆明、浙江嘉善等流动党员集中地设立5个就业服务工作站,同步跟进建立11个流动党员党组织。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模式,在嘉善成立在浙流动党员党总支,开展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资源优势,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通过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热线、建立流动党员帮扶基金、开展流动党员家庭走访活动等,主动了解流动党员的需求和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