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信县扎西会议纪念馆,陈列着一条看似普通却异常“珍贵”的棉被。
这条棉被源自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扎西时赠予当地群众的一份深情厚谊,于1976年从威信县旧城镇天蓬村上河村民小组的熊正林家征集而来。
这是一条怎样的棉被呢?岁月的风霜让棉被变得破烂不堪,表面布满了无法拭去的污渍,皱成一团,不规则的针线在泥浆色棉被里反复缝补,针线不能弥补的地方则用褪色的蓝布块、红布条、白纱布打满了补丁,东一块西一块,毫无规则和美感。由于长时间使用,整条棉被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形状,经不起一点揉搓,仿佛风一吹就会消散。
这条棉被的主人是谁?棉被后面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为了寻找这条棉被背后的故事,在纪念“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2024年12月24日,记者顶着寒风、冒着细雨,从威信县城驱车40多公里,来到了旧城镇天蓬村上河村民小组,拜访了村民熊正林。
熊正林已是耄耋之年,身体略显瘦削,听力不好,但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提起这条棉被,熊正林打开记忆的闸门。熊正林说,他生于1935年农历正月初四,父母早逝,关于棉被的故事,是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因为这条棉被与他的出生有着不解之缘……
1935年2月7日,虽然已经立春,但天蓬一带仍寒风刺骨,雨雪交加。上午11时许,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在尚武坪两路夹攻击退敌人,然后翻过大雪山,向长官司进发,准备到扎西集结。经过一场激战,部队已十分疲惫。当红军部队路过天蓬村上河坝的小坪子时,隐约听到路边杈杈房内传来一阵妇女的痛苦呻吟声。带队的首长立即命令部队停下来,前去查看。一名小战士走近一看,发现杈杈房内有一名披着破旧毡子的妇女挺着大肚子斜躺在火塘边,瑟瑟发抖,痛苦地呻吟着,脸上的汗珠一颗一颗地滴下来,显然即将临盆。听了战士的报告后,精明干练的红军首长愣了一下,来不及思考这个产妇的家人到底是被尚武坪的枪声吓跑还是其他原因躲藏。他随即带着两名卫生员快步走进杈杈房,将背上的棉被取下来,亲手给产妇盖在身上,并让卫生员赶紧接生。小战士欲言又止,他深知这条棉被是首长从长征出发时就一直携带的,如今送给老百姓,首长如何在寒冷的乌蒙山地区御寒呢?但首长的目光很坚定,一边盖被,一边安慰产妇:“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你要坚持住,这床被子就送给你们一家盖了!”说完,他吩咐小战士留下几天的粮食,便转身带领部队继续前进。当天中午,在红军卫生员的帮助下,这名产妇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便是眼前的熊正林。
熊正林一家对这床棉被充满了感情。即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搬了家,他们仍然一直珍藏着。直至1976年村党支部书记动员熊正林把这条伴随了他们一家40多年的棉被捐献给国家时,他心中充满了不舍。这床棉被,就像母亲身上的脐带一样,既给了他生命又温暖了他的一生,是他们一家的“传家宝”。
下转第2版
开栏的话:
1935年2月4日至14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扎西,在威信境内开展革命活动长达11天,是红军在云南境内活动时间最长的县。其间(5日至10日),中共中央先后在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和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在纪念“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为让更多群众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从今日起,本报开设《纪念“扎西会议”召开90 周年》专栏,敬请关注。
◆记者 曹阜金 谭光吉
通讯员 卓家勇 张启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