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乌蒙笑意春盎然》
站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昭通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成为新的课题。市委、市政府立足昭通产业支撑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 群众增收基础不牢的市情特征,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作为人口大市,做好“人”的文章尤为重要和紧迫。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聚焦人民群众向往的幸福生活,着力抓实脱贫成果巩固、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教育医疗保障、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民众关心的大小事、具体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不发生系统性债务、生态安全”三条底线,全力保障发展安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头等大事,突出抓好群众收入和劳动力返乡监测、产业和就业支撑、扶贫资产盘活“两监测两支撑一盘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增收。2024年,昭通脱贫群众收入增速列全省第一位,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镇雄县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繁忙的流水线生产出的一件件防晒服,将从这里走向全国;在镇雄县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工人正忙着切割、组装、打包,一件件五金产品将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兴起,是镇雄县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有效举措。
镇雄推动“务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是昭通发挥人口资源优势转型发展的缩影。作为全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立足产业、资源及260万人转移就业积累的经验等优势,积极吸引人才返乡创业。2023年以来,全市7.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21.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2024年,昭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6名学子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全市中考合格率提升至72.9%……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为加快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短板,一手抓硬件投入、一手抓教学质量的结果。
“刚住院时路都走不了,经过新设备的系统治疗,现在可以走路了。”近日,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引进的全省首台放疗小超人瓦里安直线加速器,为患者李文玉带来了优质医疗服务新体验。近年来,昭通市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医保参保扩面,加快一大批重点医院建设,开办运营重点专科,2000余名长期在外就诊患者返回昭通治疗,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走进绥江县福兴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只见20余名老年人各得其乐,下象棋、打扑克牌、聊天……热闹非凡,笑声连连。“这里条件好、环境好,我们在这里过得很幸福。”说到现在的生活,搬迁老人黄帮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福兴社区是绥江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社区常住人员大部分为老人和孩子。为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绥江县积极整合资源,在福兴社区建成1个功能完备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个舒适温馨的“儿童之家”,为“一老一小”提供学习、娱乐、用餐等全方位服务。福兴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儿童之家”是昭通开展关爱“一老一小”工作的生动体现。昭通聚焦老有所养,实施“惠老阳光工程”,让3.2万名留守老人实现生活保障、困难帮扶、健康服务、关心关爱“四个到位”;聚焦幼有所育,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让9.2万名留守儿童实现关爱帮扶全覆盖,力争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
基础设施更完善,城市布局更科学,一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昭通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一件件具体而实在的民生实事成为群众衡量幸福的标尺。
“生活过得好,吃得好,穿得好!现在这些全都实现了!”甘正芬老人笑呵呵地说道,笑意在2.3万平方公里的乌蒙大地上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