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昭阳区龙泉街道集中社区。从村子的西南面,穿过喧闹的菜市场,越过宽敞的停车场,就能看到一条大河横亘在眼前。
这条大河就是汉朝犍为郡南部都尉文齐率众人开挖的利济河。利济河原来的河道弯弯曲曲,每逢夏季涨水,经常淹没沿岸的庄稼,甚至冲毁两岸的树木。20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兴修水利,昭通地委乘势而为,利济河迎来了百年难遇的改建机遇。临近北郊的蒙泉、北闸等几个公社的数千名青年,在几十台挖机的帮助下,顶风冒雪,挥汗如雨,历经数月,不仅把弯弯曲曲的河道改成了一条十几米宽、十几公里长的笔直大河,还在两岸栽种了数万棵白杨树。数年之后,河岸绿树成荫,树影婆娑,河面清波荡漾,河里鱼虾成群。从此,河边的村民不再担心庄稼被淹、树木被毁,曾经夺去无数条鲜活生命的方家湾也不再让人害怕。美丽的利济河成了孩子们的欢乐河,年轻人的游乐园。
春风拂面,万木争荣。小草绿了,野花开了,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鸟儿在树枝上鸣叫。农民在地里播种,或种洋芋,或种玉米,或种小菜。累了,拄着锄头小憩,渴了,喝口井水,一脸的疲惫也掩盖不住他们满心的希望。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一到周末,孩子们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玩耍。才听见一阵“扑通扑通”的声音,河面便像下饺子似的,只见数十颗小脑袋在水里晃荡。有的是在捉鱼,有的是在洗澡。捉鱼的三娃才想炫耀:“看,我捉到了一条泥鳅!”没承想,泥鳅就跳进了他的嘴里,滑稽的场景惹得小伙伴捧腹大笑。洗澡的小文刚听到有人喊:“你姐来找你了!”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顿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姐急得直叫:“我弟呢?我弟呢?”他“哗啦”一声钻出水面,大叫:“我在这呢!”
秋风瑟瑟,遍地金黄。小草换上了黄色的衣服,稻谷也低下了头,柳叶高兴地在空中跳舞,玉米早已收割,一垛一垛的玉米秆竖立在地里,像极了一间间简易的看护棚。岸边,红萝卜长大了,艳丽得如同新娘。年轻的农民装好一担担萝卜,累了,就索性坐在扁担上,边啃着萝卜,边搜寻着自家的孩子。大人们忙着,小孩们也没闲着,他们正在地里逮虫子呢!这是鬼蚂蚱,可以烤着吃的。那是扦担蚂蚱,千万不要吃。这是花蝴蝶,是毛毛虫变的。那是飞蛾,会抠人眼睛的,他们总是这么说。大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不会管他们说的是真是假呢。只要猪胖、娃乖,就谢天谢地了。
寒风凛冽,白雪飘飘。当河面结冰时,一切事物都像是睡着了,树木睡着了,田野睡着了,甚至连狗也好像睡着了,原野肃静得听得到血液的流淌声。可这并不影响孩子们,他们依旧到河边玩耍。滑冰是他们的最爱,哪怕因滑落水中成了落汤鸡,回家挨揍也痴心不改。砸冰块是孩子们不能滑冰的无奈之选,听见冰块被石头砸碎的声音,那就是他们心中的天籁之音。更好笑的是,有的孩子甚至为了显示勇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跳进刺骨的河水里游泳,因为他要当小英雄。
一段时期,利济河成了臭水河,污水横流,整个河道臭气熏天,鱼虾绝迹。沿河村民掩鼻生活,苦不堪言。
近年来,昭通奏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为方便村民生活,昭通市政府投资数亿元,疏通河道、铺设污水管、新建沿河公路,在集中社区河边新建了便民菜市场、临时停车场和灯光球场。白天,利济河畔车水马龙,康养健身步道上游人如织。夜晚,休闲健身的妇女们载歌载舞。没事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小孩则在人群中呼朋引伴,嬉戏穿梭。
工作后,我住进了城里。每次回老家看望父亲,总要到利济河边走走。说是走走,其实是去追梦。站在河岸,望着滔滔远去的河水,不禁感慨万分:尽管时光如梭,沧海桑田,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始终没变。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袁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