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20岁的王开珩坚定地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如今,她不仅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还入选了云南省“好校长和好老师十种典型模式及实践案例”,其满腔赤诚始终如一。她以阅读润泽心灵,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用爱与责任为乡村孩子铺就了希望之路。
初心如磐 扎根乡村
王开珩出身于农民家庭,是教育为她插上了飞出大山的翅膀。
小时候的王开珩乖巧懂事,吃苦耐劳。她回忆道:“那个时候,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活,割猪草、放牛、做饭……这导致我每天上学都会迟到。”
王开珩因家务繁重而频繁迟到,其启蒙老师在了解情况后,给予了她继续求学的宝贵机会。王开珩说:“我遇到了一个有仁爱之心的老师,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不断表扬我、激励我,在他的帮助、包容下,我顺利地读完了小学,然后一直继续求学。”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王开珩的求学生涯中,诸多仁爱的师长不仅给她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还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为她的成长之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教师的梦想在王开珩的心底生根、发芽。“我觉得当老师很好,能带给学生温暖,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王开珩说。
1995年,王开珩从昭通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故乡威信县扎西镇的桂香沟小学担任教师。来自农村的她,深知农村教育的艰辛,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好好教书”就成了她坚守的信念。
当时,学校里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一放学回家就要去放牛、割猪草等,尽管如此,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却格外强烈。看着他们,王开珩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走出大山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却需要十几年。我成长于农村,更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力量。我尽我所能为乡村孩子点燃梦想之光,开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窗口,给予他们走出大山的勇气和自信。”在王开珩看来,农村的孩子想要改变现状,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也让她坚定了扎根乡村教育的想法。
30年来,王开珩先后在3所小学任教。面对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教学环境,她没有退缩,而是与同事一起以校为家,扎根农村教学一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坚信,只要勤奋学习,终能跨越重重阻碍,拥抱更加宽广的天地。
倾心教育 守护花开
如何教好学生一直是王开珩研究的课题。
王开珩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即将绽放的花朵,只是花期各异,有的早已绚烂夺目,有的则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呵护。秉承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怀揣着“每个孩子花期各异”的信念,王开珩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悉心守护农村孩子的梦想。
1995年到2005年,是王开珩的快速成长期。她不断摸索各种教学方法,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深受学生欢迎。
王开珩担心自己的学识不够,就去提升学历,先后取得小学教育专科学历和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就主动向身边的优秀教师请教,参加各类课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和反思。
2007年,王开珩第一次站上了县级公开课的讲台上,后又多次上了市级公开课,均取得不错的反响。但随后王开珩感觉自己在教学上遇到了瓶颈期,总觉得自己没有做好。为了带给孩子更好的教学体验,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不仅主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还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竞赛,甚至不惜自费外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全方位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让王开珩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她会在课堂上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她的课堂灵活、生动,有趣、高效。
扎西镇大屋基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武钰希说:“王老师在授课时总是能够将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她经常利用名人故事来丰富我们的知识。这些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她还会和我们进行互动,提出各种问题,让我们学会思考。”
在王开珩的心中,教师这一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引领学生的灯塔。她用爱的光芒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各自的时光里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课堂外,她与孩子们亲密无间,共同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同时,她以一颗细腻的心,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情绪的微妙波动,及时伸出援手,给予他们温暖的帮助和智慧的引导。扎西镇大屋基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谢娜说:“王老师非常温暖,总能察觉到我们的情绪波动,并给予关怀。课间休息时,她会引导我们参与各种活动,如绘画、剪纸、篮球和跳绳等,我非常喜欢王老师。”
在王开珩的办公桌上,堆叠着一摞摞厚重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详细地记录了学生们的学习进展。电脑里,一个个文档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在她的班级里,无论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还是那些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孩子,都能够感受到她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六年级(2)班学生陈煜婷说:“王老师很爱我们,除了会在课堂上给我们传授知识,在生活中也会关心和照顾我们。我们很喜欢她,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王开珩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即便是休息时,也能常常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王老师工作能力突出,认真负责。我最佩服她的,就是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了一生的追求。”王开珩的同事姚红说道。
与书相伴 教学相长
深厚的学养是王开珩持续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石,而这一切,都源自她对阅读的热爱与执着。
“在师范学校读书那会儿,老师要求我们晨读。老师常对我们说,‘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要胜任这一事业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要扩大视野,要多读书、读好书,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王开珩回忆道,在老师的引导下,她知道了老舍、巴金、鲁迅、冰心、契诃夫、高尔基、雨果等中外著名作家,她迷恋上了阅读。
走上工作岗位后,王开珩开始思考“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内涵。她逐渐领悟到,教学若缺乏变通,不懂得因材施教,就如同知识之水失去了源头,终将枯竭,最终只会让自己徒劳无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书籍就是无声的老师,阅读就是最佳的路径。于是,我深入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涉猎各类教学专著和教育类书籍,通过阅读,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王开珩说,大量的阅读让她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王开珩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外,更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内涵修养、广博的知识素养以及坚定的爱国情怀。阅读,无疑是培养这些品质的最佳途径。
然而,阅读并非随意为之,而应有所选择,有的放矢。比如阅读《有趣的汉字》《说文解字》《人间词话》以及中国的古典诗词等,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阅读《昭通名人》《昭通文学》以及《印象威信》《大美昭通威信篇》等作品,会让人不自觉地爱上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阅读《教育:谈何容易》《一节好课需要的教育智慧》等书籍,会意识到学生遇到一个有思想内涵、审美理念、育人情怀的老师是多么重要……
阅读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呢?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王开珩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栏目,结合单元语文教学要点,亲自前往书店挑选与课程相关的书籍进行预读。接着,她为学生开设推荐课程,并进行阅读分享,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阅读指导体系。在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时,王开珩会先在网站上学习《西游记可以这样读》《西游记我们这样读》《红楼春趣》等名家课程,随后引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在课堂上展开层层递进的阅读引导。
王开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他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文字的独特魅力,更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中,与同伴们热烈分享各自的见解与思索,从而显著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大屋基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武钰希告诉记者:“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喜欢上了阅读,阅读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也让我认识到了更宽广的世界。”
随着学生们逐渐培养起了阅读的习惯,王开珩开始重视提升他们的写作技能,她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专注于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思维。迄今为止,王开珩已指导学生完成了100多篇优秀作文,其中30多篇在《昭通日报》的《阅读昭通·少年》版面上发表。这些成就不仅见证了她与学生之间深厚的情感,也记录了他们共同成长的历程。
王开珩表示:“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书籍的价值得以显现。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我也在与学生的互动、自我展示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在书本中难以获得的。我们师生在阅读中共同成长,实现了教学相长。”
有人问她,你在讲台上已经足够优秀了,还读那么多书干嘛?王开珩的回答是:“学习没有止境,更何况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知识结构都必须与时俱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应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精研笃行 教泽流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资深教师,王开珩以真诚之心待人,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全心全意做好“传帮带”工作。2014年,她参加了昭通市赵渝溪名师工作室研修,在与其他教师交流时深受启发,回到学校后便与威信县各乡镇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组成研修团队进行互助式自主研修。2017年4月,她成为“昭通市名教师王开珩学术工作室”的领衔人,通过专业阅读、课例打磨、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倾囊相授给青年教师。
目前,工作室的34名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熠熠生辉,为威信县的教育事业贡献着力量。在王开珩的悉心指导下,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了各级各类荣誉和奖励。王开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工作室成员毛秋云说:“她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教学技艺,引领着工作室的全体教师不断钻研、不断成长,为威信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力量,她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先锋与楷模。”
多年来,王开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云南省“优课名师”、昭通市首届“名教师”、昭通市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昭通市首届优秀“骨干教师”、昭通“好老师”、昭通市“书香教师”等称号。一项项荣誉如同璀璨星辰,不仅照亮了王开珩的教育之路,更是对她教、学、研综合实力的最佳诠释。
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四季更迭,护花无声。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王开珩始终坚守在教学的最前线。她从未停止过追求知识的脚步,她是勤奋学习的“领头雁”,是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阳光雨露”。30年的教学生涯,她以耐心、爱心和真心,照亮了学子们前行的道路。她表示:“选择了教育事业,我将终身致力于此,我觉得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进入了教育行业。在教育的道路上,我给学生们启发,学生们也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快乐。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跟我的学生一起,共同努力、一起成长。”
通讯员 徐 红 王文相 陈茂玉 文\图